不停地洗手不停地洗手总嫌手洗不干净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你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轻微洁癖症
  洁癖是一常见的心理疾病,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患有洁癖的人过分关注是否洁净卫生,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清洁的维护上,因此活得特别累。例如很洁癖患者都喜欢不停地洗手。每做完一件事后,他们就觉得手被弄脏了,非得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才行,否则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害怕自己受到细菌感染。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喜欢把自己搞得过分干净的人,反而越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是因,少量接触一些病菌可以让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抵抗能力。而洁癖患者由于没有任何防备,一旦接触病菌就可长驱直入。许多洁癖患者同时易患有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这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教育不当可能诱发洁癖

  洁癖跟家族遗传有很大关系,70%的洁癖患者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洁癖产生的生理基础。而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压力过大,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外界不良刺激也会诱发洁癖。

  此外,家庭教育对诱发或加重洁癖也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具有强迫人格,会对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的家庭教育,往往会造成孩子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的性格特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古板、固执、缺乏人情味及灵活性。他们长大后,在生活上也会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要求一切井井有条,稍一改变就会焦虑不安。洁癖患者很多都维持独身,就算勉强进入婚姻也很难如意。

  “以毒攻毒”有助解除心魔

  轻微洁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但如果已经到了令患者自己感觉痛苦的程度,就要积极到心理门诊寻求治疗。

  系统脱敏疗法是目普遍采用的治疗洁癖的手段。通常,患者在心理治疗师指导下,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依次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通过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从原来每天洗30遍,每次洗10分钟,减少到洗20遍,每次7分钟,直到只在饭前便后才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钟。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特别难受,但是需要忍受痛苦,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或通过运动分散注意力。一般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就会感到真正轻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3
你好

洁癖程度不严重,可以采取自我放松的方式来缓解洁癖带来的困扰。洁癖带来的焦虑、压力、沮丧会使人不正常呼吸,呼吸变得急促、浅、换气过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过多排出,导致头晕,而放松呼吸则是舒缓有节奏的,而且感到自然、不费力,能平缓病人的心理冲突。病人可以通过想象练习方式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平躺,把自己想象成一片羽毛,腹部随着呼吸上下起伏。想象几分钟,直到呼吸变得缓慢和平稳,内心的焦虑也会大为减轻。
病情严重的洁癖,病人靠呼吸放松也难平复,可以尝试“以毒攻毒”的“满灌疗法”,就是病人怕什么就让他干什么。例如,老张老是嫌手脏要洗手,就可以让他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家属或朋友充当助手,在老张手上涂泥土、墨水等脏东西。涂完后,助手提示老张他的手弄脏了,老张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这种方法反复进行,巧妙之处是助手有时在老张手上涂的是清水,同样告诉他很脏,这样老张一睁开眼时会发现手并不脏,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这种方法每天尝试几次,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要提醒患者家属注意,治疗时病人会感到很痛苦,坚持要去洗手,这时候家属一定要禁止,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这是治疗的关键。同时,这种疗法不提倡在家中由家属单独和病人进行,需要一旁有专业心理治疗师协助,他们会指导病人及家属该如何循序渐进地治疗。

参考资料:SKG

第2个回答  2012-03-13
这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可以自己克服,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克服;但都需要用自己的毅力来纠正。可以规定自己洗一或两次手后,就必须停止洗手,并在心理默默的告诉自己手已经很干净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好起来。希望你能用自己的毅力来回归自然。
第3个回答  2012-03-13
是因为卫生意识很强吧,加上洗手前碰了些什么东西自己觉得挺脏的,所以很想洗掉却又总觉洗不掉,我也有试过这样的,后来朋友跟我说没用的,水冲手一定时间该走的都已经走了,洗再久也只是心理安慰而已,想想也是啊。建议使用效果好点的清洁液,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心理,比如告诉自己时间会淡化它的,或者想想那自来水细菌也不少吖什么的,这是我的一点简单看法~
第4个回答  2012-03-13
强迫症吧 虽然洗手了 但心理的感觉没洗干净 然后强迫自己再洗一次又一次
有些人症状不一样 比如明明门关了 还要再去关一次 这样的
如果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那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医生 应该会有帮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