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性格的塑造以及受到那些相关因素的影响?需要详细的分析。

如何塑造良好性格?

青春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走进成人世界的转折期和过渡期,这一时期心理暗示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我们所要探讨的接受心理就是能够接受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由所获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青少年这种先在的心理特征能够直接影响其对客观对象的接受状态及其情绪表现,体现在文学接受中则表现为对文学类别的偏好。
1.1.1稳定性个性
是一种心理现象,又称之为人格,“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心理学家陈仲庚对于人格的定义强调了社会对于个性的影响。遗传和身体方面的因素只是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个性是社会化的客体,是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中塑造而成的。和其它心理现象一样,人的个性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在内的个性心理特征在青春期阶段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小,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其稳定的心理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天赋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因素,其先天的因素在表现行为上往往会发生改变;性格则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一些情况下特定的生活感情和态度。由于性格带有一定的社会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用道德观点来评价它,认为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童年时期,个体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还不十分明显;青春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改变,少年向青年的过渡,心理趋于成熟,到青年期,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就呈现出了相对稳定的特点。生活经历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其调节和控制气质和性格的能力不断提高。并且,自身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气质的表现,使性格的外部表现更加丰富复杂。现代化的生活赋予了当代青少年现代思想和现代精神,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更能显示他们的个性。标新立异,标榜个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以全新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思维呈现多元化的选择,对社会价值和人情关系越来越忽视。这个时期,他们己经能够很好地调节和控制气质,会将自己向往的气质倾向作为效仿的对象,www.lwfor.com约束自身具有的先在因素,朝着设定的目标努力。这一举措往往是有效的,有时甚至在自身强烈意志的控制下,能够覆盖住先在的气质类型,形成期望中的理想的气质,表现出可塑性行为特点。在使自身社会化同时,也能根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80年代的人就是以彰显个性来表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1.1.2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它在个体身上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自我意识从个体在生活中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开始,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青春期也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发展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初中学生表现得明朗、快活、有活力、思想丰富、幸福感强,但还有孩子气,不够稳重。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在高中后期和大学阶段,诸如谨慎、宽容、忍耐等特征都有较明显的发展,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更富有独立性和计划性。他们的认识生活越来越丰富了,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意识。青春期,青少年对于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强烈讨论自己的思想和确定自己的理念的欲望,想要颠覆一切旧的规则制度,服从内心的愿望达到自我的绝对自由,但是由于缺乏普遍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意见、判断和信条往往会陷入主观臆断中。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心理抗争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释。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他把个性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个性的原始倾向,它往往表现为基本的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不管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自我”是人格的意识层面,它在现实的需要和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而“超我”则是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监督、规范自我的行为,对本我的一种压制,达到道德约束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本我”和“超我”是一对矛盾体,通过“自我”的调节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川。青春前期,个体个性的发展正开始发生转变,对于自我意识的追求完全遵循内心需要,一定程度上“本我”占了上风,瓦解了它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经验及其体验上,过分强调对自己负责,漠视对他人、对社会的联系、义务和责任,完全视自己为世界中心,显露出过于狭隘、倾向私利的个人化趋势。表现在“80后”创作主体那里,他们用作品和实际行为释放了“本我”;接受主体则是从作品中去接受“自我”在心理上的无限扩张,而生活中还是受到“超我”的规范和阻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本我”的释放会相应减少,“自我”呈现出来。
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这一时期他们的形象已经趋于稳定,更加关注社会。自我意识增强,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理性因素,思考问题具有伦理性,同时伴随道德意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但是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对现实存在的弊端极为敏锐和反感,由此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以至于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存在偏激的看法,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
其实,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接受主体具有独立性的体现。此时,他们具有一种心理共性,叛逆是最明显的一种。对主流社会的一切产生逆反心理,对表现他们心理共性的东西产生共鸣。说到底,对“80后”文学的接受与喜爱,其实和喜欢名牌、追星一样,也是一种偶像崇拜。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存在的心理共性使得接受主体对其产生崇拜,这就是独立性心理的一种体现。
1.1.3青春期压力与危机感
压力和危机感常常是青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青春期以前,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还处在萌芽时期,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青春期,首先是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改变,比如性意识、成人感等,这些变化往往会带来从未出现过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另一方面,青年期又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升学和就业的竞争,使青年面临一种危机的情境,必须要适应另一种生存与生活。同时,恋爱和婚姻的抉择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这样一些生活情境中,每个青年的外部生活(即生活条件、环境)变化和内部生活(身体的、认知的、心理的)变化都交织在一起。青年期的外部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变化。这个时期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风格统一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会改变儿童期所形成的外界对自身的定位与评价,但是又无法立即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当对自我的定位出现断裂时,就会造成同一性的混乱。因为一个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个体,他更是一个社会个体,社会制度才是同一性的指导者。也就是说,同一性危机是青春期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危机,体验和度过同一性危机是青少年确立自身的社会身份,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了生存感。
青春期的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里,他们能感觉到生命的躁动。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和心理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思想变得丰富。这种积蓄起来的情绪在生活中又难以得到释放。于是他们时而兴高采烈,时而黯然神伤;时而渴望自己长大成人,时而又恐惧自己的成长,希望自己固定于某一生理、心理状态,逃避社会的一些压力和责任。很显然,这种矛盾状态所带来的是情绪的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既是幻想的动力,也是幻想的结果。这种幻想没有指向性,呈现出一种虚妄的、扑朔迷离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他们的幻想与成人的幻想区别开来,没有功利色彩,更具有一种审美意味。所以,他们的情绪变化积蓄的心理能量要得到释放才能使心态获得平衡,使他们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得以健康发展。青少年在压力和危机感的包围下选择了文学作为其突破口。他们在阅读中把其内在的心理冲动释放出来,适当压倒这一时期的危机感,在某段时期可以得到部分的平衡。论文服务网
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年龄阶段,“80后”文学以表现青春期的压力和危机感为指向,同时成为写作者和接受者减压消遣的生存需要,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在这一题材的作品当中,要以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为代表。《三重门》描写当下的学生生活,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一层层地剥离开,主人公在各种压力下显得无所适从。作者在这部作品当中,始终进行着独立于传统观念的思考,同时也在探索着青少年个体的行进方向。这部作品为“80后”文学在市场上打下前阵,在青少年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记。青少年在阅读中体验到自身内在最渴望宣泄的成分,通过阅读的方式暂时排遣生活中的压力,消除现实存在的危机感。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埃里克森认为,“从十四五岁时起,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己能超越青少年的个人和个性所能深入的程度。青少年对所‘代表’的并加以选择的人们作为有意义的巧遇的爱和恨,其所包含的问题确实大于你和我”川。生理、心理上的逐渐成熟,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使青少年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抵制、并希望贬低他们的父母和权威人士。在他们心里存在着他们认为值得他们崇拜的人,他们试图反抗、革新,抵制他们认为的腐败的东西,强烈反对对自己的自我意象进行“腐儒般”的限制。一般我们称这种心理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强烈的……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生理条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他们思维品质发展的不成熟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影响密切相关(我们在下面会详细探讨客观因素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青少年之间具有共同的心理感受与需求,所以他们更容易信任同伴,或者偏爱能够赋予他们以想象力的人或事。
当他们发现别人在自己认可的某方面表现得更强,一般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相互估量和相互承认的渴望,并形成将崇拜对象作为效仿对象的倾向。
青春期的这一特性是压力www.lwfor.com和危机感造成的,是成长中一个必然的过程,对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在追寻同一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压力长期无法消除,青少年无法确立同一感,焦躁、仿徨,给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这就取决于社会对于个人心理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正如弗洛姆所说,人的心理健康是根据社会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定,而不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情况而定。一个病态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不信任、猜疑,压抑个人自我的充分成长,在其中生活就会成长成一个病态的人;一个健康的社会,其成员有充分的自由,具有创造性,促进具有完美机能的自我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