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目的:分享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享是资源的共同享用,当主动与他人分享,并可以切实做到,则可以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以后交往奠定基础。

意义:在幼儿成长中,分享具有重要意义,分享可以帮助幼儿得到玩伴的信任,在与玩伴的玩耍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主要幼儿寻找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能较好地解决交往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的帮助他人,分享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分享培养方法

1 、懂得分享意义,认识分享的必要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孩子明白道理,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要让幼儿知道幼儿园中的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

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一点,并非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来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尤其是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2 、巩固、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

可以对幼儿正确的分享行为实施言语的正强化,当幼儿与他人分享,则会得到老师家长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同时也可对幼儿正确分享行为实施非语言的正强化,如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花等来提高幼儿应该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方法。

但是在幼儿教育中,行为强化手诸多,强化物多种多样,运用强化时应手段多样、对象具体、时间间隔适度,幼儿自己挑选的是最好的强化物,教师家长应及时了解适合幼儿得强化物和清华手段。可见,在幼儿教育中,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

3 、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取得一致,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利用幼儿园的信息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平时,孩子会自己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

4 、树立幼儿学习榜样,营造分享氛围

优秀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幼儿正处于模仿期,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教师一定要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

幼儿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被溺爱的程度更高,好玩的、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

幼儿生活经验少,对好坏没有界定,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是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要求幼儿把看到的榜样转化成实际行动,幼儿学榜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引导。

5 、引导幼儿体验分享快乐

对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对于他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庭的养育环境和社会因素,导致部分幼儿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缺乏。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

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