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仪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北伐胜利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指导思想。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2、重视军事斗争。
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3、联合其他力量。
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二、战争策略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1、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加伦的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2、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三、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2、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3、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1
1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军阀的革命战争,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为整个国民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基础。

2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硕果以及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这是北伐胜利的根本原因。

3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的军事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5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腐朽,不得人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