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的来历

如题所述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7
猿人到人发明的
第2个回答  2007-11-10
陌生的字
第3个回答  2007-11-0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来历”、“料理”等部分词语,学习运用“一面……一面……”。
2.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3.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4.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3.练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二)结合课文插图,初步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结合看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及三味书屋导入课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作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许多著作。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书塾里读书。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
(二)布置预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1.检查生字读音:
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3.理解下面重点词语。
(1)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2)料理:办理、处理。
(3)八仙桌:大的方桌,一般每边坐两人。
(4)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用的木板或竹板,形状像尺子,所以叫戒尺。
(5)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价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6)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四)结合插图,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观察图画。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排列的?
2.学生练习口述:
按个人自说,同位互说,再指名说三个步骤练习口述。
3.再看图,引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练习说图意。
图上画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在正面墙上的中间挂着一幅画,画的是古松(有长寿的意思)和卧着的梅花鹿(有福禄之意)。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戒尺。显然这是先生的座位。
四面放着样式不一的书桌,显然是学生的座位。(学生自己从家中拿来的,所以样式不一。)
由此看来,整个书屋显得古朴、整洁。
(五)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的是:
1.概述三味书屋。
2.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学习的情况。
3.“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继续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概括本自然段段意,试背第3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继续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
(二)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同学思考:
(1)第1自然段中“书塾”是什么意思?
(2)这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称为是教室。
(2)这1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
第①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就是过去私人讲学用的教室。
第②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第③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这一段只一句话讲了三个意思,概括地介绍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
(3)指导学生用“……是……现在是……”,“……现在……是……是……”练习说话。
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虽一句话却讲了三个意思,概括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是……现在是……”和“……现在是……是……”把这段内容连起来,分别说一句话。
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分组练习,然后全班试说。
“……是……现在是……”:三味书屋从前是鲁迅小时候在那读书的一个书塾,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现在是……是……”: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从前是鲁迅小时候读过书的一个书塾。
(4)总结第1自然段段意:
介绍三味书屋过去是书塾,现在是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后回答:第2自然段讲了两个内容,一是三味书屋的样子,二是简要介绍了鲁迅当年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学习的。
2.读第2自然段,思考:三味书屋里的东西是怎样陈列的?为什么课文要强调鲁迅的桌子在“东北角”?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书屋东西是怎样陈列的时候,要图文结合进行。
(1)先看图,了解三味书屋里的东西怎样陈列。
书屋正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放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上面有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四周是学生的书桌。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2)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和我们刚才看到图画上的内容是一致的。
(3)课文在介绍书屋的陈列时,特别强调了鲁迅的桌子在“东北角”,是因为本文主要是写鲁迅童年学习生活的。
(4)通过看图学文,你对三味书屋总的感觉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从图画和文字上,我们感到三味书屋是古朴、整洁的。
3.再读第二段,看看书里是怎样描写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的,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干些什么?
学生读文后体会:鲁迅在书塾里主要是读书、习字、还有时描绣像。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描绣像中理解到:鲁迅当年学习是认真的,但他对旧时代书塾里单调呆板的学习生活是不满足的,所以他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4.概括第2自然段段意: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及其鲁迅当年在此是怎样学习的。
(四)学习课文重点段第4自然段。
1.读第3自然段前两句话,看看鲁迅书桌上刻着什么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投影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像“还没开放的花骨朵”,说明字写得单纯、幼稚,却很美;像“小小的火把”说明“早”字不寻常,催人奋进。
2.这个“不寻常”的“早”字是怎样由来的,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上这个“早”字,请同学们接着读文体会。
(1)投影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是说鲁迅当年的学习条件不好,当时家境十分艰难,小小年纪便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在尽力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同时,还能严格要求自己,依然在勤奋刻苦地学习。“几乎”,差不多天天如此,说明鲁迅家庭生活艰难,料理家务用去了鲁迅不少时间。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2)接着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读书找出答案:鲁迅受到寿老先生批评后,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鲁迅受到老师的批评,是促成鲁迅刻“早”字的直接原因。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鲁迅没作任何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表现了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和虚心接受老师批评的态度。
(3)投影体会重点句:鲁迅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这个“坚定的信念”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听了先生的批评以后,下定了要更加勤奋学习的决心,所以他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理解为寿镜吾老先生批评的话:“以后要早到”;也可以理解为鲁迅自己刻下的“早”字。这里的“坚定”说明鲁迅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痛下决心,绝不再迟到。“深深”表明鲁迅决心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刻在心里”说明鲁迅把“早”已经变成一种信念,不再动摇。
(4)再读课文,理解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这件事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
投影难句:“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句内容体会:只有信念坚定、执著,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再没有”说明鲁迅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是比“再没有迟到过“更高的境界。要让学生领悟到鲁迅所下决心之大,并严格要求自己,付诸实际行动,使一生的学习和事业获得了成功。“而且”一词突出强调了“早”字。这一句话也正是对前文“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一句的呼应。
3.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讲的是什么?
老师指导学生给第3自然段分层,可先让学生从这段中找出“早”字的来历一层,其余再各分一层。
学生分层,(共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早”字是谁刻的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句):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第7句):从那以后,鲁迅再没迟到,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4.在分层总结层意的基础上,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这一段主要讲“早”字的来历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5.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①先分层试背每层内容;②老师投影第3段内容,通过提示帮助学生背诵。
投影:鲁迅的书桌上刻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无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③学生脱离投影及课文自己练习背诵。
(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全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心中,长大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