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的选择题(急急急急急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下面对诗歌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B、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
C、后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D、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答案是D,我认为都对,在此请教!
答题的请写清为什么~~
选项C中有“夸张”的修辞吗?????

春潮带雨有想象的成分,这山呼雨啸的情景与后句独舟自横的景色相对,很明显是夸张的把景物形象化.

如果是应试的化话,D项没有明显的论据支持,应该说是最不符题的回答,但不同的评论有不同的解释,我读高三时老师在有争论的题时都说某某答案为最差答案,应该选它什么的,狂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5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第2个回答  2007-07-25
诗人将自己的这份情感,巧妙地隐藏在笔下的物景背后,触之不能及,品之却极有味。且这种情感不仅从一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使诗也就拥有了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第3个回答  2007-07-25
韦应物的“独”,这是一种不甘混同于流俗的心性,也正是有了这份心性,才有了对涧边幽草的那一份怜爱诗人独步于山涧,时有黄鹂鸣声上下。诗人似乎是用一种极为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这样一幅山青水秀.这歌声更加映衬出春山的宁静。这种宁静绝非是沉寂,草自绿,水自流,鸟自啼,这是一种充满了生机的清幽的境界。无疑,这种境界渗透了诗人情感,是诗人以其恬淡、闲适之情描画出来的艺术形象。 因为“怜”,便有了“行”,而又因为“行”,才有了“听”和“见”。没有一种“怜”的心性,就不会有这样一份闲适所带来的收获。也正因了这份闲适,也就有了别具洞天的诗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没料到,这时风云突变,骤来一阵急雨,立时涧水猛涨,春潮汹涌。一个“急”字,打破了山涧的宁静,呈现出的是春潮春雨飞动流转之势,然而,也正是这“急”字的背后,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的悠然。试想,郊野渡口,寂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

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构成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象,诗人如此用笔,颇有“一片神行”之感。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了尘世烦扰而无所奢求的悠闲和宁静。

诗人长期于宦海浮沉,早就厌倦那繁华嚣尘的送往迎来,应答酬唱,他祈求的是一种未被污浊浸染的清明,期待的是自然的风雨给予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

诗人将自己的这份情感,巧妙地隐藏在笔下的物景背后,触之不能及,品之却极有味。且这种情感不仅从一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使诗也就拥有了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第4个回答  2007-07-26
b
这么明显就不写原因了
第5个回答  2007-07-26
读诗词本来就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必深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