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如题所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已完成正规职前师范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在职教师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是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参与继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为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特选取山西晋城市泽州县3所农村小学教师为被试,通过调查了解3所农村小学教师近三年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对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

一、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3所农村小学在当地办学规模中等,师资及生源稳定,具有地方农村小学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主要围绕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价值的认识、参与过程、实际效果进行调研。

(一)价值的普遍认同与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并存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价值认同度是决定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3所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价值认同状况是,认为“需要”和“迫切需要”的占84%和2%,占总数的86%,表明多数教师认同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8%的认为无所谓,态度冷漠;认为不需要的占6%;调查得知,这14%的教师中5人将退休,无学历职称压力或追求,参与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继续教育的应然目的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参加继续教育目的多项选择的统计中,发现教师参加的目的呈现多元化。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提高专业能力;其次补充知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第四是服从安排,为完成任务而参加比例为22%;第五是评优晋升职称;第六是获得学历。整体看,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个人功利性目的依然突出,参与目的因人而异。

(二)实施中保障性条件的落差、不合理及冲突并存

实施保障性条件指人、财、物、时空等。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的师资头重脚轻,与所需存在落差;费用分担机制不合理;时间安排存在冲突。调研表明,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教师学历高,理论深厚,但对农村小学状况了解不足,继续教育一味“顶天”而不能“入地”,难以收到实效。指导专家与农村小学教师的理念、知识落差大,指导方法单一,按纲讲解,指导时“换汤不换药”,与农村小学教师所需脱轨。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者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经费是财力保障、实施的关键。文件规定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调研中,农村小学校长、教师均反映经费得不到保障。总计53人次的继续教育费用,由教师承担,学校和政府承担比例为和17%。越偏远、薄弱的村小,教师承担的交通费、食宿费就越高。经费落实困难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济压力,参与动机弱化。继续教育政策对学时有明确规定,但对时间安排强调灵活性。接受调研教师对时间要求是:32%的认同不作统一安排,分散自学;28%的选择在假期,认为教师紧张,离岗将耽误教学;18%的选择在职脱产学习,全身心投入;16%的选择在工作期间;6%的选择在双休日。但访谈中,被安排在双休日学习的多数教师,普遍存在抵触情绪。教师们反映安排在节假日集中学习,内容量大与时间短形成矛盾。内容不能在短期内被吸收,还需占用工作时间落实。现行安排方式与村小教师日常工作形成事实上的时间冲突。

(三)模式及内容的多样化与可选性受限及实际所需相脱离并存模式是使目标与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组织形式

(四)实施方式及考核方式的灵活与形式化并存

(五)实施效果满意度不高

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是参训教师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的一个整体性判断。教师满意度最能反映继续教育效果。关于满意度,接受调查的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比较满意的占36%,认为一般的占60%,非常满意与不满意的各占2%。总的来说,实施效果满意度不高。从归因看,继续教育形式化,没有实用性是首因。继续教育内容多,时间短,接受困难是第二大原因,折射出继续教育受到“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的学习理念驱使。第三是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和学费昂贵等成因的错综交叉,使得受训教师在心理上感觉学习难以物有所值。

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难继

从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可见,其实施取得不少成就,也做了相应改革和创新,但一贯的继续教育思维与相对稳定的政策在保持原有设计及制度安排时,则与变化的教育需求及农村小学现实产生某些背离,难以继续和达到既定目标。

(一)命令强迫式参与难以走向学习自觉

调查反映86%的教师认为有参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但访谈发现,若没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占比很低,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呈现反差。客观原因有: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常占用教师周末时间,教师产生抵触心理;经费落实困难等导致效果不明显。主观上,教师终身学习观念不强,满足现状,把继续教育任务看作是完成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只要能应付过去就行,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行为。

(二)培训师资准入门槛缺失难以维持继续教育信誉

开展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中师资参差不齐。有的虽有扎实理论,但缺少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的虽有经验,但理论修养不足;有的学科综合能力较弱,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尚需学习与充实。另外,由于组织单位领导意识和经济条件制约,选聘的指导教师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名师效应,组织单位尽可能使用本校师资,能力高低、学术水平考虑不是太多。实际情况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培训者,培训师资准入门槛的缺失影响到教师的参训欲,继续教育声誉难以维护。

(三)经费分担机制难以抵制经济窘境的抗拒

因各种缘由,政府在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引发农村小学无法支付、报销参训教师所有的费用。依靠工资收入维持家庭负担的农村小学教师经济不宽裕,让教师自掏腰包参加继续教育难以抵制内心的抗拒。此外,有的组织机构借继续教育之名,向教师乱收培训费、教材费、证件费。继续教育费用成为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阻挡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时空安排难以实现休闲性与广延性的平衡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安排在周末和假期。由于城乡教师编制“倒挂”〔2〕,农村小学“包班”及“复式教学”现象普遍,在周末法定休息时间安排,使得教师无暇缓解身心疲惫,匆匆来学、匆匆而去,只能敷衍应付。假期时间充足,可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出距离远,时间短,内容多,学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相对集中的时间安排与农村小学教师休闲放松调适的时间难以实现平衡,冲突激化了对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外出学习在实现放眼观外界教育的同时难以消解农村小学教师外出时的种种顾虑。

(五)培训难以实现整合

目前承担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者多是高校教师、专职培训人员,因其工作与小学脱节,对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状况不熟悉。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中农村小学教育内容被边缘化;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推广上忽视农村小学的实际办学资源,操作性虽强,但不具推广价值,学到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无用武之地。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是“多面手”,要承担小学的多项工作。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3〕;但实际中多是按学科专业、教师水平差异所开展,继续教育分类实施导致学习活动的支离破碎,简单化地采取“一刀切”、“一锅煮”做法,沿用传统“一人一本一讲台”做法,“满堂灌、电灌”现象严重。

(六)考核评价结果难以体现证有所值

不当考核方式是当前继续教育难以真正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评价教师继续教育圆满完成或成功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结束时获得合格证或学分;二是所学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效果。对应的考核形式是“考试”+“考察”。由于效果在特定的某次继续教育结束时很难研判,考核就等于考试,考试就是为了获得证书或学分,其导致必然重成绩、轻效果。只重视证书或学分的评价方式使继续教育失去其真正根本的意义。调查发现,许多继续教育考试流于形式,考试等于抄书,甚者,交钱就可获得证书。考核评价视庄重的教师继续教育如同儿戏。

三、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续策略

针对现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难以继往和达到既定目标的状况,需对现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政策、制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等进行反思,让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改革中延续。

(一)确立基于农村小学的休养生息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时代呼唤终身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小学教师,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小学教师职后学习,一方面是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一方面是主动从不同渠道获取学习机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介,丰富知识,适应工作需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回应终身教育诉求出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是国家从宏观、全局出发所制定,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农村小学特殊的办学状况已牢牢束缚了教师的身心,任何外在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亲力所为的事务都无异于是一种强制和约束。只有发自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使其行为自觉。从人性视角及身心调适需要,应确立基于农村小学教师的休养生息规律,不搞大规模培训,不频繁推行形式化的继续教育,而是引导农村小学教师多做自主性教育教学反思,以经常性的内在反思代替当前一些效果差、形式化的继续教育活动。

(二)完善和细化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_教育法》和《_教师法》从总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做出了一般性规定;但没有对城乡两大区域的教师继续教育做细致性规定。各级政府就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内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机构设立、继续教育领域、考核办法、合格证的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完善和细化区域内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使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强制性、针对性、计划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三)推行深耕细作式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轮流制

职后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深耕细作是指培训工作要深深地扎根于农村小学,立足于农村小学的办学整体,由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到局部的教学指导等细微性工作纵深推进,不把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完全纳入地方教育系统大一统、集中性的培训之中。轮流制的方式为两种,一种是不同主题的培训在不同的农村小学培训点依次间隔性实施;一种是培训教师按照培训主题在不同的农村小学培训点依次轮流性培训,实现由“被培训者找培训者”到“培训者找被培训者”的转变。

(四)推行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制度

推行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制度就是要把过去完全由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控制的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业务逐步市场化;由于竞争机制的杠杆作用,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可以保障培训师资的水平、培训效果、后续服务。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范畴中,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减少了过去命令强制性培训带来的不必要的顾虑,市场化的运作也有助于来自高校、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培训水平的提升,做到精准培训。

(五)推广校本研究、服务农村小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