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宁617地震抗震救灾应急工作的成效包括

如题所述

 长宁“6·17”地震的应急救援、群众安置、次生灾害防控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充分反映了新时代风险治理特点和我国特有的灾害治理制度优势。


及时高效开展应急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应急部、卫健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立即派出工作组奔赴现场,省市两级党委、政府迅速启动救灾预案,并成立救灾指挥部,下设13个工作组,统筹组织指挥。震后半小时,救援力量抵达震中;85分钟,第一名被困人员救出;4小时,第一批救灾物资抵达;24小时,拉网式、地毯式搜救全部完成。

妥善转移安置群众。地震一发生,首先紧急搭建临时安置点进行集中安置;随即制定生活救助资金补助办法开展补助工作。紧接着通过搭建安置棚、利用公共建筑、动员群众投亲靠友等办法进一步疏散受灾群众;初步安置后紧急调拨棉被、帐篷、床等物资,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工作,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9万余人次,集中安置3.2万人。


防控各类次生危害。宜宾市在震后组织力量对125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3轮排查,完成68个隐患点治理,全力防止余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接续发生;派出卫生防疫队伍,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卫生消杀,防控传染性疾病蔓延;

与中科院心理所等单位合作,加强灾民心理疏导,防止心理伤害;公开灾情消息,纠正虚假信息,打击谣言传播,防止社会恐慌危害。

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组成了由宜宾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议事决策规则、监督管理程序、群众参与办法等制度;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和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受灾房屋和财产损失评估鉴定工作,为灾后重建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