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了解黑塞这个人及他的作品的

如题所述

《谈书 | 黑塞在《荒原狼》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节选)

《荒原狼》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打卡”黑塞著作的第一本。

小说主人公哈里是个正直的作家,他反对战争,鄙视庸俗的生活,令人窒息的生活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

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后来他邂逅了人生的知己、情人与朋友,开始了自我疗愈之旅。

这个故事里,“荒原狼”不是自然界中的一匹狼,而是一个孤独、野性和生命力极强的人——哈里——的自称,也是作者黑塞的自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小说里哈里的内心世界,其实黑塞的内心世界,是作者对自身矛盾心理的一种表达。所以,哈里、荒原狼,都是指同一个人,那就是——黑塞。

所以,下面的文章中有时候会把小说角色“哈里”写成“黑塞”,其实是一个意思。


让人震撼的黑塞

读完《荒原狼》,感悟很深。

因为即便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似的联结。

我们喜欢阅读,都有一大堆的书;我们喜欢古典乐,对现代音乐兴趣寡然;我们喜欢艺术,他的屋子里有绘画,而我家挂着梵高的“星空”墙布。

我们都喜欢写作,将无法与人述说的内容写给世界,成为一部作品,把心底的财富埋在文章里,任凭文字扩散,就像在大海里抛出越来越多的、浮沉在海里的漂流瓶,它孤独,但只要它飘向大海,就会靠岸;但只要有人捡到它,我们就不感到孤独。

我们都有类似的“意识流”写法。黑塞把自己的精神内核植入于哈里的角色中,和我曾提出的“虚拟故事计划”不谋而合——塑造一个虚拟的角色,但在角色的精神内核里植入现实中的人,让文字以“似真似假”的样子留存于世。无形之中,我们把内心加以保护,又把深邃的观念传达给了另一个人。

我们都有类似的孤独感。人知道的越多越孤独,他不能和所有人说出真相,又因为认知差异不断扩大,而与人群越来越远。小说里的哈里和教授翻了脸,因为他没有想到学识深厚的教授竟然也一脑子狂热。为了应对这种孤独感,黑塞在小说里幻想出几个人与他共享孤独——美丽又全能的知己赫米纳、性感的情人玛丽亚和演奏家帕布洛——我推测现实原型是黑塞的心理咨询师。


黑塞的心灵治愈

《荒原狼》后面几章,是黑塞的新生之旅。

抑郁症最严重时,生命力在支撑着他。一堵没有人在意的古墙,他仔细欣赏,得到领悟和思想。他四处漂泊,但能在楼梯间坐着,慢慢地欣赏邻居家的杉树和干净走廊。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他有知识,经常和早期先贤“超时空对话”,这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厌世感。

但是心灵治愈,仅靠他自己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交朋友,更多地关注客观世界,需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在酒吧里,他邂逅了一生的知己赫米纳。赫米纳,我看到黑塞的心理医生——荣格——的影子。赫米纳虽然只是一名酒吧女郎,却具备一名顶尖心理咨询师的超级能力。她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哈里走出了抑郁症的黑色世界。

使用“共情共感”与他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后,赫米纳运用了精神分析的“镜子”作用,让哈里更好地表达了真实感受,并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让哈里实现了“顺从”,使用挑战技术触碰哈里的负面认知,让他看到任何事物的可爱一面。比如在跳舞这件事情上,哈里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以年纪大、无能等各种理由推脱,在赫米纳的引导下,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那么,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

实现领悟后,赫米纳给他安排“家庭作业”,要求他练习跳舞,并用暴露法方式,让哈里从和熟人在家里跳舞,再到和陌生人在大舞厅跳舞,这一系列就像完成了一次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行动。他学会了跳舞,学会了和不同女人跳舞,他不再那么局限、封闭,开始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处理关系。

除了跳舞,赫米纳还帮助他体会人生更多的可能,帮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于哈里,他更加不认可的是自己的欲望,童年时期教育他“性是可耻的的”。所以,赫米纳安排好,让玛利亚成为了哈里的情人,让这个可怜的老男人也能感受到感官之乐,也能重获童年缺失的尊重与认可。

在心理治疗最后阶段,就是最后一章的“魔幻剧场”——“任意门”游戏中——他完成了类似于催眠和发泄疗法的过程。朋友帕布洛(也是赫米纳的好友)借助致幻剂和魔幻剧场的作用,让黑塞进入催眠状态,唤起了他的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他得到了各种不可能的体验,比如与汽车的战争;也重新体验了从前的过往,和中国女人的情事;在幻觉中重新体验了第二种人生,包括回到少年时期,勇敢地和初恋表白......他挖掘了遗忘的创伤记忆,在虚拟暴露法中表达情感,创伤记忆正常遗忘,让内心得到治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标志了他的治愈。他说,“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这句话也让我感动了很久。这是他对自己的宣告,也是对世界的宣告:既然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但他可以学会与之握手言和。

公z号作者: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2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姓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77-1962

国籍:德国

所获奖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cache.baidu/c?word=%BA%DA%C8%FB&url=%3A%2Etop188%2E/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2Ephp%3Fnum%3D1494&b=40&a=16&user=baidu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8月8日,黑塞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安详地与世长辞了。
cache.baidu/c?word=%BA%DA%C8%FB&url=%3A%2Exici%2E/b109074/d***********%2E&b=27&a=18&user=baid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