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文言文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诗言志有何特点

诗言志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

最 早在《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 言。”上古时代,诗、歌一体,“诗言志” 的意思便是歌词传达意义,这是其本义。

后 来孔子将上古时代的诗歌汇编成《诗经》, 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 使得诗歌“纯洁”化。

又言:“《诗》三百 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这又使得 诗歌“崇高”化。

如此,便在道德方向、写 作目的上为诗歌做了一个模糊的界定。汉 代,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的 观点被进一步发挥而具体化,如汉儒所做的 《诗大化》言:“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

”又说:“先王以是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如此,诗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便进一步明确 了,即诗应该用于表达政治抱负和道德情 怀,这也成为了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魏晋时代,陆机又提出了“诗缘情”的主 张,认为诗歌同时还应该表达个人情感,虽 然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并且许多诗歌事实 上也是表达情感的,但在人们心目中,“诗 言志”一直是处于一种正统地位的。

2. 托物言志的古文及赏析

古诗赏析之托物言志诗

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3. 托物言志的特点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点击【采纳答案】,谢谢 ^_^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4. 托物言志作文的特点,写法

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或寓以一定哲理的表现手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写景或状物,一定要让物成为情和意的载体,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不仅使所状之物生动形象,富有灵性,而且所表之情深厚隽永,意味深长.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促使读者去深深思索,受到启迪.1.由此及彼,联想言志.托物言志,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志”才能凸显.2.由表及里,想象深思.作文时,抓住被描写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由表及里,从而能生发出哲理或人生启示.3.抓住特征,象征咏怀.象征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和精神,以达到“咏怀”的目的.。

5. 托物言志的文言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6. 抒情言志诗的意象和特点

抒情言志诗常用意象有:竹、兰、菊、梅、柳、蝉、荷、月、山水 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赞扬表达自己品格、际遇或理想 比如:怀才不遇、清高、安贫乐道、不畏强权、不图富贵、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检举古代诗词常见意象的内蕴 诗讲究含蓄。

故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现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干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惑。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内蕴。

一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1 欣赏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丁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1 欣赏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号,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

"表达丁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 梅花——高洁的象征 1 欣赏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注悔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下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四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 欣赏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馅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间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五 莲——爱的表达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 欣赏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怜子"¨青。即"请"。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六 悟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 欣赏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捂恫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

熏笼玉忱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划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弧影单、卧听宫漏的情 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七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舌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扩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 欣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凤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八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人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戍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 欣赏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喧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九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