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由酒泉市代管,早在汉唐时期就是西北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佛教东传通道的“桥头堡”。
敦煌的常住人口只有18.5万人左右,但每年吸引了海量的游客,节假日期间的热度不输重庆、成都等网红城市。
敦煌古称沙洲,城区周边就是茫茫的沙漠和戈壁滩,是党河给这座小城带来勃勃生机。
特地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里的新房子价格并不高,虽然基本没有投资价值,但对于常住于本地且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上车难度较低。
敦煌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莫高窟、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都比较热门,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走访一些不太热门的景点,比如沙洲夜市、雷音寺和月牙泉小镇。
“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被称为“敦煌八景”。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千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在鸣沙山下,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千米。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玉门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阳关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千米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名扬千古。
三危山
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三危山东西数十里,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
地名由来: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