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是怎么找工作的?

如题所述

  毕业生找工作:
  制订了工作计划,下一步就是如何找工作了。同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我也参加招聘会,网上找工作。在这里我想从自己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应聘中出现的问题。
  一、 性别歧视严重。这在大多数行业中都普遍存在。男生比女生要占有更大的优势,如果你是男生,又是名牌大学,又有北京户口那么你就无往不利了。当然,有些时候这种性别歧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想调整以下企业内部或部门内部的性别比,熟语说的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象我学的专业,很大部分的从业人员都是女性,如果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中三个人都是女性,而你是女生,那么不管你多么优秀都没戏了。而在一些高科技的行业性别歧视就要少的多。
  二、 名牌效应。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就是偏好性,组织行为学中也有晕环效应的理论。在主观性很强的面试中,主试人更容易受其影响。
  三、 工作经验。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在向单位传输自己的优秀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觉得自己缺乏工作经验”,大家只好不好意思的说,“我确实是缺乏工作经验,但我相信我有能力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个时候即使你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你也会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劣势。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想为什么工作经验那么重要,他们能干的我一样能干,但后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经验真的是很关键,它不仅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的成长里程,心理成熟度。
  四、 稳定性。从工作经验的角度来讲,应届毕业生是不占有优势,但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讲,作为毕业生的你就比那位跳了好几家单位的人要更有优势。这时,你要展示的就是你的优势,你愿意稳定工作几年及其以后的计划。这样,那些要求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岗位就很有可能落入你的手中。
  作为一名招聘人员都看中些什么:
  一、 你的仪态、仪表,举止风度。如果你在应答的时候能够口齿清晰伶俐、有很好的站坐姿,就能够给考官留下很好的印象。
  二、 你的语音、语调。在面试的时候不必紧张,而应该尽量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但心理素质不是很好的同学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考官是能够及时认识到你的紧张情绪,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缓和或者转移,
  三、 要表现出对工作的热情和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它,有责任感和进取心,适当的时候展示你对其工作各方面及有关事项上午了解 。在面试的时候考官往往对这样人留有很深的印象,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的分数。对应聘岗位有热情和信心的人往往在同等条件下是他们的首选。
  四、 展示你个人的独特魅力,例如创造力、进取心、亲和力、协作精神等,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你在工作经验上的劣势。
  五、 不要过分关心薪水报酬,有时这样的心态将使你失去很多的机会。过分关心薪水的人会让考官觉得他有些过于功利,就象菜市场买菜谁给钱多就跟谁去,让人觉得稳定性很不强。有很多这样的教训,你以为薪水高,去了以后才发现什么福利也没有,而且学不到东西。所以奉劝大家一句话,在工作的前几年中,积累经验比挣钱更重要。
  作为一名人事部门的工作者,我现在也经常有机会参加公司的招聘活动,从主考官的角度,我们总是想招到的人具有应有的专业技能,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有进取心责任感,而又不焦不躁,能够踏踏实实工作,以便以后培养。在一些人员流动率较高的行业,稳定性有时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身处流动率奇高的IT行业,我的招人目标很明确,招高技能高价人才满足一时的需要,要不就是技能一般的,但有培养潜质、稳定性很强的人。
  现在回想一下以往寻找工作的进程我还是会很感慨它对我的磨练和锻炼,那是我步入人生的第一步,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是增加了信心和勇气。也许你在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辉煌过,但是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位置的时候,他更加显示出你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勇敢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挑战将使你建立很好的工作态度和人生信念。
  今天我把那段历程中的点滴心得说出来,如果能给正彷徨不定的你带去些许启迪,我将倍感欣慰。崭新的生活从信心百倍地寻找工作开始,祝所有的年轻朋友们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会上的岗位需求,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2、我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社会上的具体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写作都比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从文秘类、客户服务类的岗位开始一点点发展自己……)3、市场要什么?----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对应的岗位需求是大不一样的,了解社会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翻阅当地主流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是浏览当地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另外千万不要一直待在家里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现场交流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除了能了解岗位需求之外,还有在现场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对于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试、沟通等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只要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找出三个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马上心知肚明了!当然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中,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重点把握好“我能做什么?”和“市场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即可,毕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胜任的,还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岗位,对于应届生或是职场经验不多的年轻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还是要注重在基层岗位上的积累和锻炼,分步分阶段的给自己做个规划,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岗位目标去努力去靠近。
第2个回答  2019-03-05
一、找工作前先沉下心选行业
自古"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是"男女都怕入错行",一个深层次的现象是我们未来的收入是由行业决定的。书中一个真实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点,他们都是2000届的毕业生:
毕业时优秀的小艾进入了一家国有大型集团企业,2008年樱花纺织集团破产,已做到中层的他经历失业再就业,目前年薪5~6万。
较优秀的小月去了规模较小的创维集团,家电行业在十余年间快速发展先在又衰落,小肖现在是业务副总兼级别,年薪10万左右。
成绩一般的小李面试不上大公司,后来去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做房地产业务,在这十几年间房地产快速发展,后来他们公司被万科收购,现在的他有四套房,个人资产500万以上。
成绩较差的小张到离校时也没有找到录用单位,最后不得已去了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做网络,在这十几年里互联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小张做为最初的元老已成为副总裁,年薪80万以上,股票价值达0.5亿元人民币,这家公司就是现在的百度。
我对这个故事感触很深,我的表哥也是同期的毕业生,他后来进入了创维电子,成了故事中的小肖。在同期我老师的弟弟进入房地产,加上自身艰苦奋斗的个性,现在资产已达千万。
这四个少年的命运因后来不经意间进入的行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的光鲜亮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入行业未来的前景,选对了"咸鱼"也能翻身。
二、选择行业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行业都会经历四个时期,初创期(跑马圈地)-成长期(自由竞争)-成熟时期(春秋战国)-衰退期(寡头垄断)。
一个行业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已经不存在机会,这样的企业大多为世界500强,如宝洁,诺基亚,索尼,夏普等。要看准一个行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进入,这就要思考十年后的热门行业是什么?这本书指出未来十年的行业将集中在创新服务业,目前百度,大众点评,携程都属于这样的公司,未来有潜力的大家还需观察。
给大家介绍两个看行业发展的工具,第一个是当前的"十三五"规划,里面详细地介绍了未来国家将扶持的行业和重点行业所占的比重;其次行业的选择看资本的聚拢,资本流向反应了行业未来的潜力,可以看投资界,投资潮,投资中国等这样的网站。
三、选择行业后轻松4步搞定求职
选好行业之后剩下的就简单了,第一步去网站上查询所属这个行业一流公司的资料,将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公司筛选出来,最后敲定1家。
第二步,去这个网站查询最近3个月哪个部门在大规模的招聘,这个部门有什么特点,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是谁,他们的办公地址在哪个地方的哪一层,哪个房间。
第三步,去查询国内或国际上这个行业前三名公司的网站,将相关业务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所应聘的公司做详细对比,结合个人观点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分析报告。
第四步,将这篇分析报告打印出来,带上精心准备的简历,亲自去所在公司部门的所在地点,将简历和分析报告亲自交到这个部门负责人的手中进行面试。
第3个回答  2019-03-06
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优劣势,长相、学历、专业、家里经济状况、性格等都是要考虑的。职业招得多的无非就分两种,技术岗和销售岗,当然还有其他的岗位,其他岗位基本就是为这两个岗位服务的。

在投简历前多多打听下,这家单位的招聘要求,最好是想方设法认识里面的在职人员,这样获得的信息更准确高效。至于怎么认识,自己想办法。

简历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例如做过哪些实习经历,不相关的就不要写,不然会让人觉得你没有职业规划,有点混乱。简历的内容千万别瞎编,一定是自己有把握能经受住内行人考验的。

如果现在的能力暂时还得不到对方单位的认可,我们可以多投几家看看。如果还是不行,说明现在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这一岗位所需要的要求,我们可以先换换其他岗位先做着,等自己能力提升到能满足相关要求后再投心仪单位心仪岗位的简历。
第4个回答  2016-05-07
刚毕业校园招聘机会没有了,要找工作主要有这么几个途径:
1、靠同学、亲戚、熟人帮忙介绍。
2、去人才招聘网上去找,推荐中华英才网、数字英才网、前程无忧网。
3、去当地就近的人才中心去找,最好是现场招聘会比较多的那种人才市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