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与读后感(都要有),每十章一个写一个。即:1-10章,11-20章知道完。

每个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只要70-80字就够了。必须每十章都要有。
好的加分,越快回答加得分越高

终于概览路遥先生的大作。
  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以全部的感情,喷成了这一部75-85这十年中国社会(以农村为主)的变迁;其中人物的浮浮沉沉……其史实性之强令我震惊(也许是我读的当代小说太少)但我以为她是我读过的最庞大的一幅画卷,之惊人的洞察力实在令人五体投地![中国在目前,全景式{我的理解是横跨至少十年,深刻的反映那个时代的最真的一面}的小说。似乎建国后只有这一部,之全景程度之深,是任何同时代作家(甚至包括从他到现在的所有作家)中都没有达到的。王朔、贾平凹与之相比只不过是万紫千红的春天里的一朵花,也难怪先生几乎吐血,也难怪先生会早逝!我感觉到(我只能说我自己,别人的感情我不知。但我敢肯定,我感觉到有一点是与先生共鸣的)先生化自己的一切融入小说中,写小说的过程是分解自己、解剖自己、回味自身的过程。先生对世界的看法、内心世界以及哺育中华大地精髓的土生土长农民的一切的数十年的积累绽开如花,成熟为果。我读他仿佛是在听先生在倾述对中国、对中国农村、对那时社会的情感。人类几乎所有的悲欢离合先生都如实的表演!
  但最重要,或许是路遥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现在是没人抬举他了),是因为其中对农村的深深思考(先生是在小说中并没有完全给出答案)但他以田晓霞的死无疑是关于农村、城市冲突之无奈的表现。先生在农村在城市中找不到相汇之处,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命运之中探讨时,先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这也是先生土生土长于农村所决定的,这是他的局限性。先生虽然能认识到,但仍未走出如此宏大的圈子。在小说中,作者总想走出农村,但最终没有答复,只是以田晓霞的死(尸体之不知所向其实就是先生解决这矛盾时的犹豫不彻底)来服从传统。这也许是当时改革之程度所决定,换而言之洞察力是够深,远见卓识未免不足,这就是为什么先生未能荣登如鲁迅、列.托之一流,也即为本身最大的缺陷。晓霞的死决不会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冲突问题。农村与城市的交汇之处,肯定有,先生没有找到(也可惜),于是以田晓霞的死来妥协,但心又不甘,曲笔一段外星人。这是田晓霞的内心世界、她的精神。先生非常的喜欢她,但苦于无出路而为少平牺牲晓霞。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我相信,先生于此做肯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在心如刀割之下;(也许是引发病痛吧))。
  少平这个人就是先生的化身,要准确一点来说是先生的精神化身。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先生自己喜、怒、哀、乐的如实体现。最后脸上的一道疤痕其实是对晓霞死后造成的空白给予补充。或许有人说这两个都是先生用以让少平重新站起来的力量。但我以为这是先生决定以疤痕来掩饰自己在矛盾时以晓霞的死作为结论的一种自我惩罚。这也是为什么说先生较之贾、王之辈“厉害”,他不怕自己的伤疤,他还时时揭开伤疤,先生明白这是他没能做到的他要求后代人能做到的一种隐晦迂回的做法。
  先生不愿让少平进入城市,去干一番事业(少平什么都有了,身体、智慧、勇气……男人的一切优点,实在应该选择和晓霞回城去风风火火成大业一番)。但由于先生在农村扎根太深(一点农民的自私心理)他只会要求少平“平凡”(这也是作者“平凡的世界”写作的宗旨所在,本性所在),只要少平舒服就行了。他没有将少平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少平完全可以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成英雄,这才是最完美的。一个人只有融入整个社会才更有震撼力。(先生宁愿少平做铺路石,由于“平凡”,定名于“平凡的世界”先生早已决定一切会归于农村,这是先生的本意,个人的满足是伟大。)因此,先生也无法升为“鲁迅,列.托之位。只能怪文革!!
  先生极力颂歌孙少安、田福军、乔伯年(农村的“领袖人物”,精神上、物质上),田文强(“农业”能手,工业不行)都是农民、农村的好汉子,于是这也就决定了本身的背景是农村。先生扎根太深于农村,所以农村之精髓一目了然。但城市却少的太多)这也正是先生选择晓霞的死来解决少平和晓霞之命运的原因)。先生肯定能写出关于城市的好东西,可惜,可惜!端的 天嫉其才。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先生在文中并未将农村之信佛之类迷信一棒打死,我不懂,纳闷!!
  先生令我不舒服的一点是总在某件事后的一番感慨,这有点象杨朔的模式,这些情感,作者之感会体会得到,却硬加上,画蛇添足![应该是先生受当时的风气、文风影响吧!]
  平凡的世界  贵于平凡,撼于平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