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徐伯鸿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纪念徐伯鸿教授

2011年8月15日,徐伯鸿教授与世长辞。

我是次日在网上得到的这一消息,是他交往甚深的中学同学大象无形发出的一个帖子。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十分的的震惊,几分钟后,当我郑静地确认这是一条真实的消息时,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这位体态结实、乐观自信、豪放无羁的汉子,怎么会突然死去?这位知书通理、情趣昂然、平易近人的教授,怎么会悄然无情地离开他的亲情、他的学生和朋友?一种生命的呐喊在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无可奈何地沉寂于生命的脆弱之中。

几天来,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相继出现了对徐伯鸿悼念的文章,相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纪念堂……他的学生,他的同学、同事和朋友,都在利用网络这一最迅速、最广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传递着他们对徐伯鸿离去的最真切的评价和无限的思念。

英年早逝,是个撕心裂肺的词语。徐伯鸿的英年早逝,不仅仅是给他的亲情,他的学生、同学、同事和朋友带来了悲恸,他的离去或者说对中国唐宋文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纪念徐伯鸿教授,不仅仅是他有着专业的研究成果和积蓄深厚的研究潜力,让我更为钦佩的是,可以说他是一个充满爱意,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为人师表,是一个是非曲直分明、人骨铮铮的学者和朋友。

我和徐伯鸿的相识,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时期。我的小学五年级是在一个条件极差的农村小学上的,语文老师便是徐伯鸿的父亲。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徐伯鸿来到了我们的小学,他的活泼很快地让我们结为了伙伴。就是那天下午,我知道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是语文老师的儿子,知道了他家住在街上,知道了他在街上完小里上学。他的腰间扎着一条黄色皮带,我们称着“武装带”,看上去很英勇的样子。他说练武时是要扎着武装带的,拿在手上还可以当作打架的武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是一个典型的英勇少年的形象。后来在我读到鲁迅《故乡》里“少年闰土”的时候,脑海总是浮现出徐伯鸿的少年形象。

再次和徐伯鸿相处,是我十九岁那年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在一所高中,徐伯鸿的父亲恰好也在那所高中任教,徐伯鸿及其他的家人随父亲居住在校园,此时的徐伯鸿也正在该校读高中并临近毕业。由于我和徐伯鸿年龄相当的原因,再加上他天性好玩的习性,在工作学习之余,总是玩在一起。那时的高中生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相比之下,徐伯鸿家在校园,父亲又是学校的老师,在生活、学习上比农村来的学生要优越许多。但是,好玩的天性,让徐伯鸿把学习往往没有当作一回事,为此,也没少挨他父亲的训斥和打骂。隐隐约约的记得,那时他就背着老师和家长学抽烟,或许是一种好奇的原因。高中的时候,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就是爱和老师同学讨论学问上的事,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想而知,在那时一个高中毕业班的学习任务是何等繁重,可徐伯鸿总是要忙里偷闲,来到我的住室里高唱支《牡丹之歌》或是《驼铃》,有时唱完后还要发表一点理论。我似乎感觉,紧张的高中学习对他没有任何压力。

那年的高考,他以本科分数线高一分的成绩,被信阳师范学院录取。对许多老师来说,是正常,也是非正常。所谓正常,是他聪颖;所谓不正常,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没有下多大的功夫。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他是骑着自行车从信阳回到光山的,不是因为他没车票钱,而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激情,对生活的挑战。那个暑假,他还告诉我,他在学校里业余地练了武术。在一月朗星稀的晚上,我们在宽敞的篮球场上开始切磋武术,随后我们又开始了散打,持续大约有一个小时,最终,我感觉我的体能远远不与他。在我认为,他有着优良的体质。

从那个暑假以后,由于工作变动的原因,我们的接触渐渐少了。那年的元旦,泼陂河镇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新年晚会,各个单位都有节目,谁知,徐伯鸿也回到了泼陂河,临时担任节目预选评委和彩排策划,作为临时性被决定为主持人的我,很是忙碌,更没有时间和他交谈。次日他又匆匆赶回学校。

大学的四年,应该是徐伯鸿勤奋博学、苦心钻研的四年。据说他一返高中时的学习常态。也是这四年,奠基了他走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毕业后,果然被学校留用,从此和中国古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以后,我和徐伯鸿失去了联系,一是各有各的工作,再说各有各的家庭事务。但是,也时常听到人们谈起关于徐伯鸿的工作,生活等诸方面的信息。有的是关于他的很幽默的故事,有的是对他性格的赞许,有的是对他思想的推崇。有人说,了解徐伯鸿不能简单地看他的言谈举止,还要读他的书,那里凝聚有他的思想。于是,在网络上我读到了他的一些只言片段。

2009年,“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主题在光山唱响。关于对司马光砸缸的评论引起了他——这个唐宋文学研究者、硕士生导师的关注。在网上,我再次和他邂逅。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刚准备吃午饭,徐伯鸿给我打来了电话,这是一个久别又重逢的声音,依然是当年那样的声调,依然是当年那样的语法……

去年,邓世太的《心迹》出版,徐伯鸿教授为该书作序,我很认真地读了他的序,从中我再次看到他——这位时代知识分子的磊落襟怀和铮铮骨节,在字里行间,我吮吸到的是真水无香。

总说哪一天我们一起座座,重温年少时的那些轻狂和执拗,听一听他于今的满腹经纶和歌声……谁知,他却这样匆匆地带着魏晋遗风,魂归唐宋?
(穆子2011年8月21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6
知道徐伯鸿老师爱抽烟,爱喝酒,爱研究,爱钓鱼,据说是心脏病突发,估计与烟酒离不开。得知徐伯鸿老师去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虽然对学生比较严,近于狠,但那是一种本色,我还是顺利通过了徐先生古文学的考验!如今,他竟然走了,心里愕然,他还年轻啊,尽管面相沧桑;他精干浓缩的身躯,还有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学术的光芒没有开掘呢!想起11年前的9月,我在信阳师院上徐先生唐代文学的课的时候,我的文学史书上写了四句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在教室中间走道处坐着,徐先生看到书面上我书写的我喜欢的诗句,冷不防地来了一句:“这诗谁写的?”虽然我当时被震了一下,可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杜甫!”之后又来一句:“写谁的?”我立即响应:“李白!”徐先生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走了!
第2个回答  2011-08-18
“百度百科”中的“徐伯鸿”词条希望得到充实

根据网上的资料,在“百度百科”中建立了“徐伯鸿”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302999.htm

遗憾的是,再三搜索,但关于其个人的介绍非常有限(百度百科要求关于词条的介绍须有新闻网站或权威网站资料作为参考)。希望各位能提供资料或直接在百度百科中修正,呈现真实的徐伯鸿,从而表达对先生的纪念。
第3个回答  2011-08-28
我们每个人都是要死的,只不过死法不尽相同而已。老许的死诠释了一个文人、一个教师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最好注解。无论他的嗜酒、嗜烟、噬书、嗜钓还是噬教,都是当代最负责任文人的真实写照。(师院周边一居民)
第4个回答  2011-08-16
老徐是有点苛刻
但是人就死了
我还是悼念他老人家吧
第5个回答  2011-08-18
老徐,走好!
虽然按年纪你还称不上这个老字。
犹记当年,唐诗研究课,你硬是逼着我们按标准论文写作业。后边的注解是点还是句号,非要我们分清楚,没有那个老师会向你一样几次三番把我们的作业打回来返工。可是,写毕业论文时候,一切变得好轻松。
你脾气怪,话说的难听,私底下网上发帖骂你的有,课堂上公然和你叫板的也有。但是这并不妨碍所有人打心眼里佩服你。因为你确实是为学生好,而且有才。
老徐你外表并不器宇轩昂,叫你司机的有,说你是厨师屠夫的也有。但是谁都想不到,看起来那么壮实的你,竟然走的如此的早。
学生永远铭记你的教诲,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若仍有一壶茶,一只钓竿相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