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偶拾读后感500字

如题所述

  初到蓬莱,联想起《史记·封禅书》中“渤海中有方壶、蓬莱、瀛州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的记载,一种神秘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虽然心里也明白,此蓬莱非彼蓬莱,但是下意识里老是将之附会。下午去蓬莱阁,一进山门,便有“丹崖仙境”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待到蓬莱阁,目睹到的几乎尽是神仙的尊容……这样一来,笼罩在我心头的神秘感变得更浓,甚至有点压抑了。于是我决定草草的地浏览一下便打道回府。
  然而,一个偶然的发现却使我精神抖擞。那是在蓬莱阁的卧碑亭,一块差点与我擦肩而过的石碑上,镌刻着苏轼的《登州海市》诗。如果不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看到这首诗,我也不会感到惊奇。但蓬莱就是古登州啊,怎能不使人兴味盎然呢?况且这遒劲有力的隶书字体,据说也是苏轼的手迹。我像发现了宝藏那样感到兴奋,先前心头的压抑感似乎也被驱散了。
  围观的人不少,其中一位在大声读着诗的序言:“予闻登州海市久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接下来读诗的读诗,指点的指点,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苏轼运气真好,在“岁寒水冷天地闭”之时,仍能巧遇海市蜃楼;有的说苏轼根本没有见到海市蜃楼,不但时令不对,诗人还避重就轻,全诗仅“重楼翠阜出霜晚”一句实写了海市……而我想这有什么关系呢?见到海市蜃楼,是苏轼的造化;没有看见海市蜃楼,却能写出海市蜃楼诗,说明诗人更加不同凡响!而且此时我的注意力已转到“予到官五日而去”这句话上来了。
  “到官五日而去的苏轼,岂只是留下一首诗,还为登州老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呢!”说话的是一位当地口音的老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主动与搭讪。这正中我的下怀,于是我们边攀谈起来。根据老者介绍,古时登州产盐,但因比较偏僻,百姓贫穷,没有商人涉足,所以所产的盐无法卖到外地去。当时官府规定,老百姓不得直接向盐民买盐。盐民所产的盐,一律由官府压价收购,再由官府抬价卖给老百姓。这样低购高卖的结果,便出现了恶性循环:老百姓吃的是高价盐,盐民又因得不到实惠而破产,纷纷离开,老百姓没有盐吃更苦不堪言……苏轼到任后,立即向朝廷上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分析了当时登州榷盐的弊端,指出这样做既危害老百姓,最终对官府也没有好处,建议由盐民向老百姓直接卖盐,而官府采取收税的办法。意想不到状子一到朝廷,竟然没有被“踢皮球”,很快得到批准,食盐生产有恢复了正常运转,老百姓不为食盐发愁了,因而对这位新知州十分感激……
  老者停顿了片刻,又接着介绍了苏轼在“五日”内做的另外一件事:“登州临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轼到任后,又向朝廷上了《登州台还议水军状》……”老者顺手一指,“你看下面的水域,就是戚继光当年操练水军的地方,也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基地之一,后来我国军民曾在这里英勇抵抗倭寇。可见苏轼是颇有远见的……”
  苏轼到任仅五日,便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简直是个奇迹。它使我懂得:只要心里装着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就会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即使“五日”也会有所作为。否则,就有五十天、五百天乃至五年又怎样?也难有政绩!或许这就是先贤“官格”优秀之所在,或许哦就是先贤人格伟大的地方!这又不禁使我联想起韩愈,他到潮州八个月,就使潮州有声有色,赢得一片喝彩声,赢得山水都姓韩,被后世传为佳话,可见先贤们能为后代所传颂,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诗文,还有他们的伟大人格。想到先贤们的伟大人格,我的心里豁然亮堂起来。回头再进入“仙境”,觉得诸位神仙的塑像都是那么慈眉善目,蓬莱阁并非神秘莫测了。我返回到诗碑前徘徊,继而久久地了望茫茫的大海,接着在通幽的小径盘桓,最后在参天的古树林中流连。我看到一棵古槐,据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八仙”饮酒时随手撒下的种子,霎时便长成了大树。这棵古槐至今枝繁叶茂,生长旺盛,给人以阴翳。而先贤们的伟大人格,不也像这棵古槐一样,至今给人以荫翳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