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君幸于赵王中的于是在的意思吗

如题所述

于不是在的意思,于在此句中表被动,解释为“被”。

”而君幸于赵王“的意思:而您受宠于赵王。

出处: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译文: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扩展资料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5

“而君幸于赵王”中的“于”是介词,表被动,不是在的意思。

“幸于赵王”意思是被赵王宠爱。幸,宠幸或宠爱的意思。

“而君幸于赵王”,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1、原文节选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 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燕畏赵,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 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有智谋, 宜可使。”

2、节选译文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3、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第2个回答  2014-07-05
于是表被动,解释为“被”,该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而君于赵王幸。
第3个回答  2014-07-05
于是介词,在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7-06-27
”被“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