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徐光启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如题所述

接触西方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

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

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扩展资料: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作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而其存世手迹并不多。其中徐光启以飘逸的行书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光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7
徐光启的故事
大家都晓得徐光启在明代历史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只是明代著名的迷信家、政治家,在数学、地理、历法、水利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高的造诣。徐光启的成就比拟高,他还是个十分勤劳好学、擅长发现的人物。徐光启的故事也被先人拿来学习,那么徐光启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呢?

徐光启石像照
要理解徐光启的故事,首先要清楚徐光启的生长背景。徐光启的童年可以说是贫穷而丰厚的,徐光启年幼时徐家的家道曾经衰落,而父亲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乐于协助他人。徐光启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儒家女”,十分勤劳的纺纱织布,而且常常给徐光启讲当年倭寇之患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徐光启渐渐生长了起来。
徐光启从小就有一颗猎奇心,而且十分英勇,对自然界也有着浓重的兴味。在徐光启8岁的时分,有一次他顽皮地爬到了塔的顶端,而且一不小心摔到了塔顶的铁盘中。旁边的人看到了都觉得到很惊慌,都在谈论该怎样去救他。可是他却很快的爬起来了,而且盯着那些被他吓跑的鹳鸟看,还猎奇的去寻觅鸟蛋,基本就忘了本人正处在风险之中。也正是这种猎奇和英勇,才培养了后来他努力于停止迷信研讨的性情。
关于徐光启的故事还有很多,比方徐光启种棉花的故事、徐光启抓鸽子的故事及徐光启夜晚写作业的故事等等,都成了如今先生们学习的一些小故事。
徐光启简介
说到徐光启,上海的人民应该都很熟习,由于徐光启的墓、留念馆都是在上海。徐光启的墓前有石碑、石牌坊、石人等,石牌坊的正中写着“文武元勋”,左边写着“熙朝元辅”,右边写着“王佐儒宗”。这可以说是对历史人物很高的评价了,那么徐光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徐光启的画像
徐光启墓前的石牌坊是明朝的崇祯帝所提的词,可见事先徐光启遭到了多么高的尊崇。徐光启本名叫徐子先,号玄扈,他是上海市人,之所以被先人那么尊崇,是由于徐光启是明代著名迷信家、政治家,他的研讨对后代影响深远。徐光启是明崇祯在位时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历史上的徐光启是个博古通今的人物,是著名的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他的终身都勤劳著作,在数学、地理、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研讨,尤其在农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依据古典翻译出了《几何本来》、《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十分有用的书籍。徐光启还是个实行东东方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为17世纪的中东方文明交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徐光启之所以遭到世人的尊崇,还有一个方面是由于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徐光启的为官之路上,官越是做得大处事就越低调。在徐光启70岁生日的时分,就算是本人的亲戚冤家送来的贺礼也被他直言谢绝。徐光启生活中也十分节省,甚至连一条新的袜带都不舍得买。
徐光启是在崇祯六年病逝的,他逝世后还被崇祯帝追封为太子太保、少保,谥号为文定。
徐光启 几何本来
徐光启为中国现代迷信的开展做出了出色奉献,而他的迷信知识有很多都来源于一位东方人物,即利玛窦。这位东方人物的身份是传教士,不过他自身也掌握了很多东方先进知识,而这些关于徐光启而言是十分有引诱力的,于是徐光启便与他有了少量接触,交情也十分不错。

徐光启《几何本来》
在此时期,徐光启接触了很多东方书籍,并将之翻译为中文,《几何本来》就是其中之一。
望文生义,《几何本来》是一本数学书籍,在相关范畴当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过,徐光启阅读的《几何本来》并不是其原作者所编纂的版本,而是一种拉丁版本。所以,徐光启在翻译此书的进程中,是需求利玛窦一同帮助的,否则,他本身所学习的知识是存在完善的。但是,这二人并未将整本书都翻译终了,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局部。
虽然如此,徐光启的翻译任务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此一来,事先的中国人便可学习东方那种更为迷信先进的数学知识,因此推进了中国数学文明的开展进程。在随后的岁月里,特别是在清朝几个朝代,这本书很受朝廷注重,在科举废弃后,该书籍更是被列为必修课程。
徐光启是一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一切才干发现《几何本来》的重要性。为此,他才会不辞辛劳地翻译那本在事先是十分有难度的书籍。在徐光启之前,并没有人做过相似的翻译任务,因而很多词汇都需求徐光启本人仔细思索。虽然,这本书籍消耗了他很多心血,但其意义是非同凡响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07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第3个回答  2017-05-07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第4个回答  2017-05-07
历法修订
编制历法,为历代王朝所重视。 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此时西欧的天文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明王朝禁研历法政策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统历》,是继元代《授时历》,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据《明史·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1481)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供邢云路修改历法时参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终于走上正轨,但后来满清侵入中原,改历工作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当时协助徐光启进行修改历法的中国人有李之藻、李天经等,外国传教士有龙华民、熊三拔等。[10]
编纂《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译,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书46种,137卷,分五次进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启亲自进呈(23种,75卷),后二次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进呈。其中第四次还是徐光启亲手订正(13种,30卷),第五次则是徐氏“手订及半”最后由李天经完成的(10种,32卷)。[11]
其他编译
徐光启翻译古文,为其润色,校订实验。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11]

数学

数学应用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12]
译《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前6卷)翻译。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数学分科叫作“形学”。“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不是数学专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多少”。徐光启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他所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因而,这个过程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几何原本》是由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共同翻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完成。[13]

农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徐光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14]
提倡农学引进番薯
天启年间,徐光启遭魏忠贤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开始专门致力于他的农业研究。徐光启不仅研究了大量的农业资料,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甘薯最初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起初只在福建沿海很少的一些地方种植。徐光启把它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
编纂《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完成初稿,但由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15]

军事
军事思想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便在《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了“设置险阻、整顿车马、储备军事器械、打造将帅之才、训练戎卒、严格制度、赏罚分明”,但他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则是“在这么多话中,有两句非常重要。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一旦求精,就有深谋远虑的人互相学习,不随时间逝去;一旦责成事实,就会忠君爱国之士为国家考虑,十倍于贾谊也未尝不可。”“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16]
练兵
利玛窦与徐光启
徐光启大力宣扬管仲“八无敌”(材料、工艺、武器、选兵、军队的政教素质、练兵、情报、指挥)和晁错的“四预敌”(器械不利、选兵不当、将不知兵、君不择将”)。做到“八无敌”即可无敌于天下,如果是“四预敌”则兵无不败。据此他提出了“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徐光启集·辽左陷危已甚疏》。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八无敌”、“四预敌”思想与“求精”、“责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启和当时的登莱巡抚袁可立都是积极主张从战略上强化对朝鲜控制的少数军事战略家。
在上述这些办法和措施中,徐光启尤其注重对士兵的选练,他提出了“选需实选,练需实练”的主张。
造炮
徐光启特别注重武器制造,尤其是火炮的制造。管状火器本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但时至明代末年,制造火器的技术已逐渐落后,由于边防的需要,急需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为此,徐光启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撰写条令和法典
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开始,徐光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等。这些“条格”,实际上乃是徐光启撰写的各种条令和法典,也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也体现了徐光启“实选”、“实练”的责实精神。[17]

书法
徐光启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
徐光启作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而其存世手迹并不多。其中徐光启以飘逸的行书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从“海上晚生徐光启”落款与书风来看,此手迹或为徐光启早年作品。此书法虽用笔略弱,然而却风格萧散古雅,与董其昌等的书风颇有相契之处,也可以见出松江文人圈的相互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