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青河边草这首诗

分析青青河边草这首诗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②,宿昔梦见之③。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④。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⑤。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入门各自媚⑦,谁肯相为言⑧!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⑨。呼儿烹鲤鱼⑩,中有尺素书⑾。长跪读素书⑿,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⒀,下言长相忆⒁。
  【注释】①绵绵:连绵不断之貌。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远道:犹言“远方”。 ②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③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④这二句是说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⑤展转:同“辗转”。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 ⑦媚:爱。 ⑧言:《广雅》云:“言,问也。”这二句是说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 ⑨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⑩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⑾尺索: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 ⑿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长跪是将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⒀餐饭:一作“餐食”。 ⒁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又称《饮马行》。本辞不存。《古今乐录》说:“王僧虔《技录》云:‘《饮马行》,今不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乃是一篇思妇之辞,与长城饮马无涉,用作《饮马长城窟行》的乐辞。也有人认为它是汉末蔡邕的作品。

  从风神意蕴看,本篇很像是刚从民歌脱胎的,酷肖《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篇章。所以前人或认为是拟古诗。

  东汉末年,游学、游宦之风甚盛。一批游子思妇之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这一类题材。

  本篇可分作三节。开头八句为第一节。“青青河畔草”一句,是借用古诗《青青河畔草》的现成句子,作为开篇起兴。大约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吧,这位闺中少妇偶然抬眼望见河边的青青草色,随着河流去的方向,绵延不断,一直连接到很远的地方,不由地想到她在外的丈夫。“绵绵”,既说道路之遥远,更说情思之悠长。她这样想了一会,马上又觉得,每天老是这样胡思乱想,总也想不出个头绪,他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工夫心里不免有些惆怅之感,叹一口气,自语道: “远道不可思。”于是眼前又恍惚现出昨夜那恼人的梦境:刚刚看见他就在自己身边,忽尔又似在他乡。梦中追随丈夫的踪迹,辗转到过好多地方,却老是各在一处,怎么也见不着面。自然,这梦境是思妇对丈夫日夜思念的结果,所谓“结想成梦”。梦里说好不容易见到了,却又飘忽不定,这是思妇渴望见到丈夫,既患得之,又患失之心理的幻化。这一段文字写得回环曲折,活脱轻灵。

  思妇梦醒后,现实更残酷,更教人难堪。中间一节极为深刻地展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诗中却说,枯桑、海水也不是完全麻木无知的。枯桑虽说叶尽枝残,对于风也不会毫无知觉;海水尽管不结冰,对于寒暖也应该感觉得到。每到傍晚,人们都回到自己家里,男欢女爱,可是我,孤凄凄的,连说句话的人也没有。这很像李清照“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那种心情。整个意思就是说:我是一个人,我怎能耽得这样的孤寂啊!她自然也要想到:他是不是有了新欢呢?不然,也会捎个信回家呀?这四句,热切中带着凄怆,希望中含着失望。

  从写法上说,两节之间,极尽转折跌宕之致;从转折跌宕中,见出感情的深沉和复杂。

  诗意到此,已经结束。后面的八句是截取它篇拼合而成。

  从形式上看,“谁肯相为言”和“客从远方来”这一节之间,似乎也紧相承接,实则诗脉并不相衔。更重要的是,最后这一节与原诗的构思不合。原诗以形诸梦寐极写思妇的相思之苦,诗的结尾则是相思梦的继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现在这样,再接下去写思妇果然接到远方捎来的书札之类,便成“续貂”,也是对原来诗意的破坏。拼合者只是满足于两者之间形式上的联系,以为做到天衣无缝了,不知这正是露马脚处。

  这一点,已有人指出。清人朱乾说:“……惟《孟冬寒气至》一篇下接‘客从远方来’,与《饮马长城窟》章法同。”(《乐府正义》)余冠英先生更进一步说:“事实上,‘青青河畔草’八句和‘客从远方来’八句各为一首诗。”(《汉魏六朝诗论丛》)

  《孟冬寒气至》的几句作:“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较之这一篇,《饮马长城窟行》将“一书札”换作“双鲤鱼”,将“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换作“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句法和意思也差不多。只是中间插进四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这四句是“双鲤鱼”的敷衍,内容并没有增加,而将原诗结尾四句截去,字数也刚好相称。

  这种拼合两篇以上歌辞为一篇歌辞的现象,在汉魏乐府相和三调歌辞中是比较普遍的。如瑟调《步出夏门行》,就是拼合曹操《短歌行》(“对酒”)、曹丕《丹霞蔽日行》而成。又如相和古辞《鸡鸣》,中间一大段和清调《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相仿佛。文士乐府中也有不少类似情况。如曹丕《艳歌何尝行》(“何尝快”)中就有拼合《西门行》、《长安有狭邪行》古辞的痕迹。另一篇《临高台》也是来源于汉铙歌《临高台》、《前缓声歌》、《艳歌何尝行》。有的是直袭原句,有的是略加改窜。乐府歌辞的截取和拼合,是演唱的需要。 (齐天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5
饮马长城窟行·乐府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它乡。它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这首古乐府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文选》、《乐府》均作古辞。《乐府题解》谓“或云蔡邕之辞”,《玉台新咏》亦署蔡邕作,注称“邕本集亦载”,看来均系附会之辞。
古乐府诗大抵采自民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爱憎感情。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借思妇之口,述写其思念征戍长城丈夫的感情。在我国古代,四方民族以北之匈奴对中国的威胁最大,战国时赵国、燕国皆筑长城为寒,以防其侵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基础上修筑长城万余里,派蒙恬将十万之众屯守。到了汉代,不管是武帝征伐匈奴之前或以后,屯戍长城之卒从未间断。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内外死者相属,白骨堆积。所以,以长城戍卒为题写思妇之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典型性。兼之又写得婉转缠绵,感慨情深,十分感人,所以近两千年来传诵不衰,影响至巨。仅据宋人郭藏倩所编《乐府诗集》和其他古诗歌选集中所收,就有曹丕、陈琳等人的同题拟作十六首,王融、沈约等人取其上段“青青河边草”为题,古诗中取其下段“客从远方来”为题的拟作若干首。
这首诗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这是因为汉代虽开始有南北军和七校之设置,但总体来看还是兵民不分的,戍边的兵卒仍由民众(主要是农民)定期轮流服役。思妇见到河边草青,又一个春天到来,丈夫应该役满返家了,所以她“绵绵思远道”,盼望征夫归来。可残酷的现实却是“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由于战争频仍,兵源不足,征夫延期服役,盼之不归,只有梦中相见了。这就把思妇个人的痛苦和整个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结合在一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
下文接着描写思妇之情。“梦见在我旁”四句,说她在睡梦中分明看见丈夫在自己身旁,共享天伦,但因长期忍受了思念之苦,就是在梦中也会忽然发觉丈夫远在它乡,不可能团聚,而只能是自己在做梦,于是一翻身,哪来的丈夫呢,只有自己一人孤衾独枕。这种眠而难酣,似梦非梦的情景,是痛苦至极的人常常发生的。诗人对此所作形象生动的刻画,感人极了。“枯桑”两句,由想到丈夫的在北国戍边,而北国冰天冻地,无枝叶的枯桑、成年不冻的海水也知风寒,难道血肉之躯反而不怕寒冷么?说明思妇对丈夫一往情深,体贴入微,感情是很高尚的。“入门”两句,说思妇亟需安慰,至少与她摆谈戍边的情况也好,可是到她家的人均怕触动主人的伤心务,避而不谈,使她只有自吞苦泪。仅仅八句四十字便从多方面多层次勾画出思妇爱情的纯真和愁思的痛切,令人叹为观止。
下段用鱼腹传书故事与征夫对思妇的思念。鱼腹传书最早见于《史记·陈涉世家》,谓陈涉、吴广揭竿起义之时,用丹书于帛上曰:“陈胜王。”戍卒得鱼,以为天命所归,皆拥戴陈涉举义。为什么他们会想到这个办法呢?想是秦代距上古渔猎时代不远,人们捕鱼为食的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民间就比较流行过鱼腹传书的故事。而用这首诗中,鲤鱼从北方的长城通过远客带到南方来,那就是民歌常有浪漫主义色彩了。它在这里不仅不觉得失真,反而增添了民歌的情味。同时,写到书中丈夫劝妻子“加餐食”,说他对妻子也是“长相忆”,便突然煞尾,使读者自己去玩味这位愁结于心、不思茶饭的思妇“长跪读素书”时的酸楚心情,更是余音绕梁,无声胜有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