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设计的影响?

如题所述

1、路面结构层设计

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一般会尽量阻止雨水的下渗,防止雨水入渗对路面结构层造成不利影响,降低路面强度,影响道路安全。

而现代“海绵城市”的理念,是想通过各种渠道来暂时储蓄雨水,起到雨洪削峰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各种措施来充分利用储蓄的雨水。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调整,主要有全透水路面结构和半透水路面结构两种形式。全透水路面结构即为路面结构各层均为透水性材料,雨水通过路面结构层下渗可以渗入路基范围。半透水路面结构即为路面上部结构层为透水性材料,下部结构层为隔水性材料,雨水不能下渗进入路基范围。

全透水路面结构和半透水路面结构适用条件各不相同。当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有较大不利影响时,不适于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可以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当路基土的渗透性较差时,不适于让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即不适于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可以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当地基土渗透性较好且地下水位较低时,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可以很快渗流到以下土层,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会造成不利影响时,可以考虑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总之,路面结构采用全透水型式还是半透水型式,主要取决于路基土的渗透性、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对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透水结构层材料主要包括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面砖,隔水性材料主要包括防渗膜和水泥砂浆等。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要根据路基土的渗透性合理选择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还是半透水路面结构。无论采用哪一种路面结构形式都要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透水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渗、滞、蓄”。

2、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通过路面透水结构层的设计,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率,暂时储存雨水,削减雨洪峰值。待到雨洪之后,暂时储存的雨水需要排出路面结构范围,这就需要通过特殊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来完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设计主要包括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植草沟是指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以收集、输送、排放地表径流雨水和路面结构层储蓄的雨水,并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作用。植草沟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常有水湿式植草沟。转输型植草沟主要用于衔接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即为可以渗透雨水到土壤中的植草沟,通过雨水的渗透使得植草沟内经常是无水状态,故为干式植草沟。常有水湿式植草沟即为长期处于有水状态的植草沟。植草沟一方面具备一般排水沟和边沟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植草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增加下渗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降低污染。这样也就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净”和“排”。

下沉式绿地即是将车行道或者人行道两侧的绿化带做成比车行道或者人行道低10~15cm的下凹型式。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一般选择耐淹性较好的植物,这与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有关。为了防止下沉式绿地中的水漫出来使路面积水,在下沉式绿地中要设置溢流式雨水口,保证暴雨时,能有效地将多余雨水通过雨水口排出。溢流式雨水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10cm。下沉式绿地通过收集路面水和路面结构层渗透水,然后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接入市政雨水系统。下沉式绿地在市政道路中的运用,延长了雨水流动途径,减轻了暴雨时市政管网系统的排水压力,绿地植物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净化雨水的作用。另外,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雨水进行自我浇灌,真正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蓄、净、用、排”。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树池、高位花坛、生物滞留带等。生物滞留设施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并确保场地标高和坡向能够满足周边场地的雨水汇入要求。生物滞留设施一般应布置在行人和车流较少的区域以减轻构造介质承受过多荷载而被压密。市政道路周围绿化带设计时适合应用生物滞留设施。通过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滞、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