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1. “我们俩,用文言文的对白真的很搞笑”是许嵩哪首歌的歌词

《如果当时》

为什么 你当时对我好

又为什么 现在变得冷淡了

我知道 爱要走难阻挠

反正不是我的 我也不该要

你和我 曾经有共同爱好

谁的耳边 总有绝句在萦绕

我们俩 用文言文对话真的很搞笑

还笑那曹操贪慕着小乔

天灰了 雨坠了

视线要模糊了

此时感觉到你的重要

爱走了 心走了

你说你要走了

我为你唱最后的古谣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你美目如当年

流转我心间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

与你若只如初见

何须感伤离别

你和我 曾经有共同爱好

谁的耳边 总有绝句在萦绕

我们俩 用文言文对话真的很搞笑

还笑那曹操贪慕着小乔

天灰了 雨坠了

视线要模糊了

此时感觉到你的重要

爱走了 心走了

你说你要走了

我为你唱最后的古谣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你美目如当年

流转我心间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

与你若只如初见

何须感伤离别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你美目如当年

流转我心间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

与你若只如初见

何须感伤离别

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怎么潜

你美目如当年

流转我心间

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

与你若只如初见

何须感伤离别

是这个吧?

2. 文言文翻译

翻译: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

出自《徐文长传》。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译文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

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

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附录》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创作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

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 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然而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粗糙,装订马虎,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

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

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

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

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

3. 一个古文翻译

有甲乙两个秀才同一年中举。

甲被选进翰林院任职,乙做县令。甲有一天对乙炫耀说:“我身在地位尊贵又清高的部门,又靠近皇宫禁苑,与年兄你做小官相比,资格上大有悬殊啊。

别的且不说,就说选择拜客用的大字帖儿(名片)吧,我们俩的身分体面,何止天壤之别啊。”乙说:“你帖子上能用几个字,那如我县衙告示中的字,不是比你帖子的字更大很多?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平民百姓没有谁敢不恭敬地遵守,年兄你那东西有什么用处啊。”

甲曰:“那么我有金瓜黄盖,威风赫赫,老兄你有没有?”乙说:“老弟我出门前面‘回避’牌‘威武’棍开道,卫士们排列满大街,比老兄人多何止几倍啊?”甲说:“太史公的图章,名字记录在皇室,年兄你能不羡慕吗?”乙说:“老弟我有朝廷印章,生杀的大权,只有我可以操纵,看年兄你身在冷衙门,图章都是私自刻的,谁怕你?”甲不免感到有些理屈词穷了,就说:“总之,翰林声价可值千金。”乙笑着说:“我坐在大堂上的时候,老百姓口口声声称我为青天大老爷,哪是只值千金啊?”。

4. 文言文翻译

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得诗一帙。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①:“何人作者?今耶?古耶?”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友人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我小时候看到《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年来书生所传奇独特,题为“天池生”,怀疑是元人作。后来到越,看见人家一幅上有署“田水月”的人,强心铁骨。心中十分惊讶的,却不知道田水月是什么人。一个晚上,有诗一卷。看了没几首,不觉吃惊地跳,叫石篑①:“什么人做的?现在呢??古代吗?”他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的,就是那样的人啊。”我才明白前后的怀疑,都是文长一人。两人跳起来,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仆人睡的人都吃惊地站了起来。我是来自或向人,有人写了一封信,都标表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考试失利。不得志于有关部门,于是纵情山水,遍观沙漠。他的所见山崩海站,沙起说,风在树放倒,幽谷都,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样子,每一个都达到了诗中。

③当时所谓的高官贵人、诗人文士墨客,文长都加以愤怒的抨击,以与朋友。最后以怀疑杀死他的继室,下狱处死。朋友力解,就得出来。既然出来,倔强如初。显者到门都拒不接受当局官员来求一个字不可能。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没有像先生的了,独自一人没有贵了。但是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荒芜的习惯,百代以下,自有定论,为什么不遇吗?

5. 急求6篇文言文(内容尽量短些)还有翻译

一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

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文】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译文】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 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6. 帮忙 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核舟记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春望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