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晚会该买些什么东西(越多越好)?

元旦家里买什么东西?(越多越好)

1、瓜子
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不但可以作为零食,而且还可以作为制作糕点的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榨油原料,是高档健康的油脂来源。
2、花生
花生(peanut),原名落花生(学名:ArachishypogaeaLinn.),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泥豆”、“番豆”等。
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翼瓣与龙骨瓣分离,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膨胀,荚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
3、糖果
糖果,是糖果糕点的一种,指以糖类为主要成份的一种小吃。若水果或坚果类食物裹上糖衣,则称为甜食(如糖葫芦)。
在亚洲文化广义上,巧克力及口香糖很多时亦会视为糖果的一种。在欧美国家,糖果是仅指指使用白砂糖或麦芽糖下去制作的产品。而古时欧美甚至使用蜂蜜为原料制作糖果,但因为蜂蜜成分过多不容易控制而不适用工业化生产。
4、蛋糕
蛋糕是一种古老的西点,一般是由烤箱制作的,蛋糕是用鸡蛋、白糖、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牛奶、果汁、奶粉、香粉、色拉油、水,起酥油、泡打粉为辅料。经过搅拌、调制、烘烤后制成一种像海绵的点心。
5、饼干
饼干是以谷类粉(和/或豆类、薯类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糖、油脂及其他原料,经调粉(或调浆)、成型、烘烤(或煎烤)等工艺制成的食品,以及熟制前或熟制后在产品之间(或表面、或内部)添加奶油、蛋白、可可、巧克力等的食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1
这种晚会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的,所以不会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满足大多数。首先先看你下你们班的班费,可以买水果,比如苹果 小橘子,也可以买些坚果类,比如花生瓜子(到现在很少有人吃瓜子可以买少一点),也可以买些小零食,比如锅巴辣条星球杯和棒棒糖,然后平均发给每个人,一边看节目一边吃。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班干部就会征集意见看买什么,但一般收到的就是小龙虾,鸭脖,纯甄,卤菜之类的,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消费都是同学们交的班费,不可能班上每个同学都很有钱,都能交很多班费,所以不要满足一些无理的要求这个问题不是很具体诶 范围很广 衣服如果是唱歌可以买小礼服 美声可以买蓬蓬裙 跳舞可以参照那些女团男团 如果你是用一次就不用了的话就不要买贵的了不然不划算
第2个回答  2021-12-21


记者 上官云

今天是1月1日,很多国家都称呼这一天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欢快的节日。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现在的农历春节,还有“端日”、“元正”等称呼。而“春节”、“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称和日期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义?

说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可以理解为“首日”。


资料图:2019年12月31日,成都天府广场被各色鲜花扮靓,迎接2020年元旦节的到来。张浪 摄

“元旦”的“元”有开始、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象征地平线,结合起来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所以,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据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古代的元旦十分受重视,晋代有个名叫辛兰的诗人,写过一首《元正》:“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的便是当时元旦的热闹情景。

古代“元旦”起源于何时?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晋书》中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虽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从未改变,但由于历法原因,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西汉武帝之前并不十分统一,历代的元旦月、日也不一致。


资料图。孟德龙 摄

举个例子,古时候的夏朝使用夏历,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但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决定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元旦”变成了“十月初一”。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基本结束之前“变来变去”的状态: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重定夏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节”名称的由来

时间走到了1912年,那一年1月份,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要求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来,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阳历”,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等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沿用的“农历”,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生活。


资料图:敦煌月牙泉小镇举行了庆元旦大漠篝火晚会。王斌银 摄

1914年1月,当时政府的内务部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后来只有“元旦为春节”被批准,所以传统农历新年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名称被搁在了公历的1月1日。

不过,民俗专家萧放说,尽管当时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历,后来甚至还强令不准过旧历年,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等民俗活动,但老百姓不买账,日常生活还是按照旧的年历来过。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成为人们欢度的节日,传统年节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

古代“元旦”吃什么?

“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元旦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期待,古代元旦宫廷有隆重的贺岁之礼。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资料图:昆明金殿名胜区举行元旦活动,钟楼敲响新年祈福钟声,百名儿童齐书春联、茶花展等活动来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安康。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有一种说法认为,历朝历代类似的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源于上古社会的“蜡祭”,主要祭祀庄稼和收获神,如农神等。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日,要感谢“神灵”、祖先的庇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此时的饮食也是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中便有明确记述。比如,元旦到了,南朝时荆楚地区拜贺完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还要各吃一个鸡蛋……

仔细数数,其中有饮料、食品、药物,各有寓意。古代“元旦”,人们按部就班的执行者一整套习俗,忙的不亦乐乎。

明代诗人陈献章在《元旦试笔》中则提到:“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好似一幅“乐岁图”,描摹的正是人们欢度传统新年的景象。

编辑:张小雨

责编:马学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