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名山之梵净山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为梵天净土之意,又称三山谷、九龙山、大佛山、月镜山等,是西南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梵净山相传为弥勒菩萨道场。现有护国禅寺、承恩寺、天庆寺、朝天寺、西岩寺、天马寺等寺庙数百座,明敕封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释迦殿、弥勒殿建在金顶上,横跨两座山峰,悬空两千多米以上用石桥相连,眺望远方犹如来到云端。
梵净山山门
梵净山金顶释迦殿和弥勒殿,石桥架于金刀峡上连通
梵净山美景
梵净山美景

弥勒佛,吐火罗文音译,始于梵文,意为慈氏,为婆罗门姓氏,弥勒佛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大乘佛教经典常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弥勒佛出生于南天竺国婆罗门家,后随释伽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佛灭度前曾说,待他灭度56亿年后弥勒会下生人间成佛,期间无人成佛。弥勒佛是世尊释伽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未来佛。
汉传佛教寺院中,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象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是为佛教表法教育,意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即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不同于汉地寺庙大肚弥勒形象,真正的弥勒菩萨形象为古印度天冠弥勒或宝冠弥勒佛像。天冠弥勒佛形象一般为善跏趺坐于四方宝座,头戴五方佛宝冠,配大耳饰,上身着法衣而露小手臂,双手胸前结说法印。
汉地佛教弥勒佛像
天冠弥勒菩萨像

梵净山开山建弥勒道场大致在南宋时期,传承以弥勒净土为主,真正得弥勒道场之名应在明朝,时佛教开始鼎兴。
梵净山佛教开发从唐初已经开始,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梵净山北部天庆寺已经建成。宋代乾德三年(967年)在梵净山西麓建成西岩寺,建炎年间(1127~1130年)在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今护国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岭与棉絮岭交界建山王殿。
明初,梵净山由于风光神奇佛教兴盛,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正式得名梵净山。明朝政府多次敕建梵净山佛寺庙和推动佛教发展,敕封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西岩寺明嘉靖年间重建,张三丰出游于此时在石壁镌刻“山水奇观”四字。天马寺位于东麓,为金顶正殿僧尼物质供给处和越冬避寒住所,中途有白云寺接引,供香客打尖礼佛。
护国寺为四大皇庵之一,梵净山最大的寺庙,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释迦殿、弥勒殿建在新金顶的两座山峰上,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间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其上连通两殿,殿后各有一巨石,名为晒经石、说法台。
敕赐碑全名为《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宽1.5米,碑刻左右饰以腾龙拱护文,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
梵净山西麓西岩寺,始建于宋代
梵净山护国禅师,始建于宋
敕赐碑,万历皇帝赐封建立,记录梵净山历史传说,佛教兴衰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佛影就是弥勒菩萨显像。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为弥勒坐像,新金顶为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1986年,梵净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梵净山老金顶弥勒坐像
梵净山新金顶金猴拜弥勒像
梵净山三座主峰相连呈现弥勒卧佛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