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维护PM的发展过程

如题所述

在我国,PM(预防性维护)的概念最早在1951年(昭和26年)引入,伴随着战后重建和向现代化工业转型,日本的化学工业和安装工业倡导以美国式的预防维修模式,取代故障后维修,形成了一股热潮。1954年(昭和29年),GE社的经验推动了生产维修,其实质也是预防维修,但强调经济效益,防止过度预防导致经济效果受损。


从1957年(昭和32年)开始,PM进一步发展为改善维修,通过设备改造、更新和质量提升来减少损坏和降低维修成本。设备设计阶段也开始考虑维修预防,以减少故障和费用。受航天工业影响,可靠性工程兴起,追求设备无故障和易维修。


在PM引入后的二十年间,我国在技术和技能上都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中,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工人面临情绪和环境压力,这促使人们更加重视人身安全和生产士气。在此背景下,PM运动进一步发展为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即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运动,强调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车间管理的全面改进。


扩展资料

预防性维护为消除设备失效和生产计划外中断的原因而制定的措施,作为制造过程设计的一项输出。从预防医学的立场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