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如题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全球性的保护机制,旨在维护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两个框架,分别关注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2008年至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共有29个项目入选,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些遗产包括如打花鼓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由中国艺术家朱宣咸创作。


为了确保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中国政府采取了行动。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构建了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这一体系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要求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2006年,国务院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收录了518个项目,如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等。随后在2008年,又增补了第二批国家级名录(510项)和第一批扩展项目名录(147项)。这些名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细化。


目前,各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扩展到市、县层面,以确保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扩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其中中国涉及26项。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