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要保留汉语拼音中的韵母符号「ü」

如题所述

用 v 来代替 ü 不太合适。为什么不合适?那得从汉语拼音的功能说起:
汉语拼音的功能有很多。对我们来说,从小接触到的就是把它用作一个学习汉字发音的辅助工具;而对现代汉语与全世界的交流来说,汉语拼音是用拉丁字母(如今全球最通用的文字(script))转写汉语的手段,并且是黄金标准。ISO、联合国等众多国际机构都规定用汉语拼音转写现代汉语。汉语拼音制定时之所以要选择拉丁字母,原因之一就是让全球人都能通过汉语拼音来大致念出汉语发音,或至少在外国人的母语中可以读出音来(而不是像捷克语的「strč prst skrz krk」那样让人觉得完全读不出来)——中文人名和地名都以汉语拼音为媒介进入拉丁字母世界。
那么 v 为什么不适合取代 ü 就很明显了。不必说英语了,现代语言中几乎就没有用 v 表示元音的。于是 nv、lv、nve、lve 这四个音节会让外国人很困惑,读不出来,给汉语拼音里 q、x、zh 的问题雪上加霜。而「ü」在许多语言里(比如德语以及许多书写系统受德语影响的语言)都表示和汉语拼音 ü 一样的音,即使英语等语言里没有这个音,说这些语言的人们也能把它读得接近「u」,并且知道它在音节中间,是个元音,这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汉语拼音已经推广了超过 50 年,ISO 将汉语拼音纳入国际标准都快有 30 年了,台湾也在 2008 年加入汉语拼音阵营,汉语的拉丁转写标准终于开始稳定下来了(问问国外深入学汉语的人们就知道汉语的种种拉丁转写方案有多么混乱了,非常困扰),而 ü 的这个问题现在也有了稳定的替代方案(v),但这个替代方案用得其实很有限(和 Windows 糟糕的拉丁字母输入设计有关,居然不能简单地输入 ü),所有涉及汉语拼音的正式文本全都用 ü——这种情形下,轻率地修改汉语拼音方案其实和当年匆促推行简化字类似。
我倒是觉得可以在《汉语拼音方案》中承认 v 仅在无法输入/印刷的特殊情况下替代 ü 的地位,因为原来把 v 留给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这建议其实没什么人采纳。唯一的担心就是这样可能会让人们过分拓展 v 的适用领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GF 3006-2001 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倒是规定了 ü 在无法输入这个字符的键盘上用 v 代替。)
其实我比较喜欢用「yu」替代「ü」这个字符的方案,就像「通用拼音」一样,而且这和现在汉语拼音的 ü 在零声母情况下的 yu 是保持一致的。不过我觉得在且仅在这四个需要与 u 区分的音节里用「yu」来标注 ü 的发音就好了:nyu、lyu、nyue、lyue。汉语拼音在书写上的妥协已经够多了,多这一个不多。
但我还是觉得维持现状就好,顶多承认 v 有限的替代地位,没必要正式用别的来代替 ü。

一点补充:

用 v 代替 ü 的情况只有两类:1. 受 Windows 的设计限制,输入便捷比输入正式重要的时候(比如输入法,比如日常填表);2. 严格规定只能使用 26 个基本拉丁字母的时候(比如护照姓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