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是怎样形成的

黄山风景是怎样形成的

黄山是座花岗岩形成的山,我们所看到的整座黄山,也包括它的四绝之一的黄山奇石,如“飞来石”、“猴子观海”等,全都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也就是说它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所形成的,和常见到的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是一类的,这一类岩石被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但花岗岩和火山喷发出来形成的岩石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它没有喷发出地表,而是从地球深处沿着某些薄弱地带串出到了地面下比较浅的地方,后来在地底下逐渐冷却后凝固成了岩石。所以前面说的喷出了地表后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后面这种没有喷出的叫侵入岩,都属岩浆岩的范畴,花岗岩就是一种侵入岩。
组成黄山的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很早,是在大约1.4亿年到约1.2亿年前岩浆侵入而形成,而且这些花岗岩不是一个时间形成的,它是分三期侵入的,最早的在约1.4亿年前,第二期在约1.25-1.3亿年间,最后一期则在约1.23亿年前发生,可见它们的侵入时间相差不是很远,都在地质历史上所说的白垩纪。这三期形成的花岗岩还有个特点就是,最早形成的在外环,后形成的在内环。组成黄山景点的主要是后面两期的花岗岩,它们分别被叫做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这个时期这一地区的岩浆活动很活跃,因为当时的大陆边缘就在这东面不远,其位置有些象现在的日本和台湾这样的地理位置。现在的日本和台湾一带的火山和岩浆活动就很频繁。那就是因为自白垩纪后大陆板块逐渐东延,才慢慢退缩到现在的台湾-日本一线的位置。
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还在海面下,只有比较短暂的时间曾升出过海面。直到二亿多年前才真正上升成为稳定的陆地,那时组成这块陆地的是主要在海中堆积而成的沉积岩。所以当形成黄山花岗岩的岩浆侵入时,黄山地区才成为陆地不久,这时的地面应该还是比较低的。花岗岩被埋在地底,上面还盖着主要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
到了大约离现在5-6千万年前,该地区开始进一步向上抬升,慢慢地形成较低矮的山体,花岗岩上盖着的沉积岩由于风吹雨打而逐渐被剥蚀掉,花岗岩则露出了地面。在最近的二百多万年来上升最快,渐渐地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在约4000万今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撞上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都发生了大幅度的上升,而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的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三级阶地地形。黄山后期的大幅上升也可能和这有关。

但是仅有地表上升只能形成一个山体,是不能形成现在黄山的秀丽壮观的景色的,这些景色的生成来自于大自然在花岗岩体上的精雕细琢。花岗岩体在抬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变形和破裂,而花岗岩又比较坚硬,于是在岩石上就形成了许多节理(岩石上的断裂,但没有明显的位移)。在岩体上升而露出地面后,失去了原来覆盖的岩层的保护,岩石体就要直接接收风吹雨打、日晒霜冻等的考验,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岩石要经历风化和剥蚀。尤其是有断裂的地方,由于已经变得很脆弱,风化剥蚀作用会更显著,天长日久不同位置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和景观,如沟谷、峭石、一线天等。
花岗岩有一个特点,虽然坚硬但也很脆弱,抗风化的能力不强,在原来受挤压而形成的裂隙基础上再经过风化剥蚀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怪石”,石上的裂隙发育,再加上从岩石上风化下来的碎屑物质,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松树才有地方着生,并从风化产物中得到矿物养分。岩石形态怪异,松也就常常在扭曲的环境或形态下生长,而成为“奇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0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引张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6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05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 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