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族:“氢锂钠钾铷铯钫。”记忆方法:“清理拿甲如设防。”
IIA族:“铍镁钙锶钡镭。”记忆方法:“披美盖,是贝类.”
ⅢA族:“硼铝镓铟铊。”记忆方法:“朋侣嫁因他.”
ⅣA族:“碳硅锗锡铅。”记忆方法:“探贵者,西迁.”
VA族:“氮磷砷锑铋。”记忆方法:“淡鳞,身剃毕.”
ⅥA族:“氧硫硒碲钋。”记忆方法:“羊流西地坡.”
ⅦA族:“氟氯溴碘砹。”记忆方法:“佛路嗅点艾.”
扩展资料: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_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_,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射线X,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