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如何能取代体积小巧的物理SIM卡?

如题所述

eSIM卡的崛起与SIM卡历史回顾


尽管COMPUTEX2017上Intel的新处理器备受瞩目,但与之相比,eSIM卡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SIM卡,而顶级处理器并非必需品。让我们回顾SIM卡的发展历程,理解为何eSIM卡如此关键。


SIM卡,全称为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起源于1991年芬兰的Giesecke Devrient,是GSM蜂窝移动通信的产物。最初,SIM卡硕大无比,长达85.6×53.98mm,与信用卡相当,塑料框架的存在是为了保持兼容性,就像Nano SIM卡的卡套。


作为移动通信的核心组件,SIM卡是终端设备在GSM网络中的唯一身份标识,存储手机号码并进行身份验证。它具有可移植性,允许用户在更换手机时无需更改号码,以及存储功能,包括电话号码和短信。在个人电脑仍以MB为存储单位的时代,SIM卡的这些功能显得尤为宝贵,甚至在智能机普及初期,许多人仍选择将手机号存储在SIM卡而非手机或云账户。


1996年,Mini SIM的出现缩小了尺寸,适应手机的紧凑设计。Micro SIM在2003年出现,直到iPhone4采用,才真正普及。而到了2010年,Nano SIM的标准化竞争中,苹果凭借其方案胜出,12.3×8.8mm的Nano SIM成为最后的物理SIM卡标准。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eSIM卡正逐渐挑战着传统的物理SIM卡,它的无物理卡特性有望简化手机设置,尤其是在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领域。eSIM卡的未来,无疑预示着移动通信身份管理方式的革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