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对了解诗词有什么帮助?

如题所述

古诗词“文约而意丰”,加之时代久远,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背景资料,能极大地优化教学。因此,教师不要拘泥于课本,应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入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下载论文网 http://www.xzlunwen.com
  一、运用什么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背景资料呢?
  (一)作者经历。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二)时代背景。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
  (三)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或其他诗词作者的相关诗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然后进行比较赏析,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比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同样是醉,所处的地点不同,但诗人的所想相同――渴盼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通过比较,学生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而成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比较赏析,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作品风格、理解诗词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豪放不羁等。又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比,可见二人不同的胸怀。
  (四)艺术文化传统。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对诗词中一些意象的含义的理解尤其重要。如《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手袖相联,即兴编词,传唱踏舞。了解了这些,学生不难透过送别时那热闹的场面理解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谊。
  (五)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的拓展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