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如题所述

中国道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经历的全过程。对过去来说,是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对现实而言,它就是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对未来而言,它就是中国为之奋斗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其深层本质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表明中国共产党愿意学习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但是中国不会照搬西方发展的模式。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形态发展论,而不是社会发展模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来的。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中得出来的;从近代史说,它是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而牺牲、而不断遭受挫折的苦难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道路是纵向的,它与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点不可分割。没有中国历史的发展,没有中国文化的积累,就没有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道路的特点是实践,而不是仿效制作,照葫芦画瓢。中国道路就是中国人的实践,不实践就不是道路,也没有道路。当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有规划、有顶层设计、有“两个一百年”要达到的目标、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目标不等于道路。目标只是道路的重要部分,是道路的指向和要达到的站点。至于如何到达这个站点,怎么走,就是道路问题。可以大胆地说,按照历史辩证法,我们不可能详细地绘制一个不需要修改、不需要完善、不需要调整的中国道路规划图,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这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两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定型的,而是未完成式,现在仍在继续走。一句话,中国道路是实践过程,它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的是中国方案,而不是一个现成的模式。4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简单说,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字。

中,上下旗帜强调的是“动态”,中间的点⭕强调的是“最匹配的那一点”,故,“中”字的造字本义是“动态匹配”。

说白了,当前客观实际情况下,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怎么做最匹配,最能产生恰到好处的结果,就怎么做,这就是中国模式,也是中华智慧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没钱就得省着花;有点钱,生活质量就该高一点;钱太多了,自己花不完,就得做点公益,让社会普遍好一点。你混到了什么程度,有了什么发展趋势,就该做与之匹配的事情,超前不行,滞后也不行,凡事力争做到恰到好处才是最佳。

再比如,近两百年的大背景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转折期,从普遍的农业社会向普遍的工作社会转移。

中国是当时最大最发达的农业社会,转变起来自然很慢,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近代中国一直被欺负,先要瓢到底,然后才会一步步反弹,这是必然的。

所以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任人宰割(清末民初亥如猪),独立自主了(军阀混战抗战建国子如鼠),站稳脚跟了(自力更生丑如牛),百废待兴,蓄势待发(改革之后寅如虎),目前正处于伺机跳出的卯如兔阶段,并没到达真正复兴各方面都好的辰如龙的阶段。

这就是近现代每个阶段的不同环境需求和发展趋势,谁在按这个规律走,谁才有真正的天命,谁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超前的肯定都失败了,滞后的也肯定都倒霉了,这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智慧,动态匹配。

所以,现阶段,你幻想是什么都好的辰如龙阶段,你是超前,必然要倒霉;该你露头在周边跳出来,你不跳,是滞后,你也要倒霉。跳的幅度必须与自己的客观身份和环境需求动态匹配恰到好处,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智慧、中国模式。世界上如此考虑问题的,还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1]
中文名
中国模式
外文名
Chinese model
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属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
性质
对称性、主体性、复杂多样性
快速
导航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
本质与特征
根据改革的对称性、主体性、复杂多样性,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好象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而罗马只有一个。作为社会主义,只有同一的模式,不可能有不同的模式。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研究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研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建立一般的经济学。这里研究的方法、结论、模式都是一般、特殊、个别的统一,多样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1]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外在的两张皮,而是内在的统一——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西方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二者的互补关系,是用社会主义去整合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去完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1]
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共同的本质、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本质和本质特征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与民间、法制与自由、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价值规律。
2.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公有制;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第2个回答  2020-10-13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就是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3个回答  2020-10-12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论衡是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各个方面和领域研究的成果而开展的一次交流活动。可以说是一个高层与企业对不同领域发展的探讨,深层次的对接
第4个回答  2020-10-12


中国道路包含多种模式

首先要明确,无论是“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现在谈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应当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莫名其妙地陷入与西方的争论,好像一谈“中国道路”就是刻意地说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如果“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真正有意义的话,它首先必须能够在中国国内得到认同,对中国国内的发展起批判作用,起到内部纠正的作用。



目前谈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绝大部分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层面,与此相反,我恰恰认为,正是在经济发展这条路上,最没有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可言。

我不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模式,包括出口导向、房地产业拉动等等,有什么特点和独特性。中国经济比较有自己特点、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其实是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早就被扼杀了,而且,这种扼杀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扼杀。

当时不认为中国做的这套东西是对的,反而认为这不符合所谓普遍模式,乡镇企业也就因此失去了正当性。所以,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首先应该是检讨中国自己的发展问题,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内部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提出“中国模式”,首先要问中国人自己信不信。如果自己都不信,我们就是在西方人面前夸夸其谈,没有意义。因此,中国道路必须在中国内部有一个检验,有一种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不能陷入纯粹的事实判断。

我最担心的是,自己不相信有中国模式。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自己不信。因此,“中国模式”不能仅仅是一个现状的描述,它应该有一个规范性的面向,说明中国应该怎么样。

我主张用“中国道路”来谈中国的发展,有几个理由:一个是中国道路的特点,它本身包含了多重模式,它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和实验性,比如说广东模式、重庆模式等等。现在还可以加上香港模式,甚至以后台湾模式也可以是中国道路的一种。中国偌大一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差异非常大,这是必须要强调的。

用道路可以容纳很多具体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国道路本身的特点,很难用一个模式去归纳它,很难用西方“model”这个词来概括。Model这个词带有西方社会科学量化的、可以复制性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虽然大多数人表面上看强烈主张“中国模式”,但背后仍然太受西方的束缚。

社会科学在整体上是完全西方的概念,在西方也只是在19世纪后才发展出来的, 不过100多年的历史。社会科学的有些解释很有力量,但也是建立在西方文明传统之上的。

因此,如果真的要有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的模式,我们就必须对一些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深刻的检讨,一定要重新考虑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在短短的几年内,谈论中国发展问题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谈论“中国模式”,主要讲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是不是具有特殊性,但随后马上变成了一个60年的问题。这是2006年左右发生的转变。

继而,这个60年的问题,又变成了一个中华文明的问题。所以,现在谈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一个30年、60年的问题,而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整体性的不同道路问题。这是为什么要用“中国道路”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站在2010年来看,我认为最近10年、15年最大的变化,包括晚清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社会、中国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文明传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在大学里如果还像从前那样对中国文明一棍子打死,人家就认为你是白痴了。这在10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道路”的讨论问题,一定要和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重新认识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现代化”这些词都可以抛掉不要,首要面临的就是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问题。

如果不抓住人心上这样一个最大的变化,不抓住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同,就是没有抓住当前的最大问题。对整个中华文明传统的拒绝是晚清以来最大的潮流,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重新肯定传统,这就是文明自信逐渐在恢复。

这种自信超出大陆,它对香港、台湾,包括以后可能对日本、韩国到整个东亚都有相当大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事情不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我一直认为,国防部长这个词就不对,应该用兵部尚书。别看只是一个词,它的含义大不相同。如果是兵部尚书,中国的国防部长可能就没有必要去看美国国防部长的传记——我们甚至都没搞清楚美国、英国的国防部长以前不叫国防部长,叫战争部长,连这都不知道,就瞎看人家的书;当你用了兵部尚书的称谓,军方可能就会去了解中国历代兵部尚书的传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