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题所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教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见,时代呼唤着教学教学的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冲剂呢?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数学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抽象性,面对6-12岁的孩子,如何通过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四鼓励三允许,即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发表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意见。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新学习和环境,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在0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境,板书0后,问学生0像什么?学生马上说像鸡蛋、鸭蛋。到这里我并没有停止,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让学生想一想并讨论:0还像什么?刚开始,学生还不敢说,可开起头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0像气球、像梨、像桃子、像猫的眼睛、像冬瓜、像南瓜等,足足有二十种不同的说法。教师接着问:这个0有什么用途?学生马上答出:画画时人的头、眼睛、嘴都用到0,机器上也有像0的零件等。这样的环境打开了学生自由想象的大门,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小结:0有这么多奥秘和用途,我们大家喜欢0吗?学生都说喜欢。此时教师又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升华,那么我们在考试时,大家愿意不愿意试卷上得到0呢?这时学生都笑了,都摇头说不愿意。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既然大家 希望自己考试提0分,那么我们在学习是应怎样办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说:要好好 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敢说、敢想、爱动脑的好习惯,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时,课的开始可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教师就知道能否被2、5整除,这种人为的设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好奇、惊叹、羡慕,然后利用这种特点,指导学生去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又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按照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课堂中有学生提问:如何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呢?这其实是通分问题,要到以后才学习。但教师体会到这一总是表现了学生强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便改变了教学计划,指出: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如45和38,谁比较大?一位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把分数35做为中间数,而45大于35,35大于38,所以45大于38。另一个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一个分数它的分子的分母相差越少,这个分数就越大。教师表扬了他们,并约定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奇问”引发了思考,并由学生自己初步解决了总是,使得教学进程富有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教师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重实践活动
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的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初中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纸片(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讲座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注重独立思考
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