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效应

请分析一下焚风效应的原理。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在下降过程中空气隔热升温(随气压上升而温度上升,不吸收热),但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个升温过程完全是干的,没有水蒸发的过程,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断降低,造成了干燥的热风。

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在世界各地山脉几乎都有类似的风,在各个地方它也有不同的名字。如在智利的安第斯山脉这样的焚风被称为帕尔希风(Puelche),在阿根廷同样的焚风被称为Zonda,如台湾民间因其炎热而称之火烧风。

扩展资料

焚风的危害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在高山地区,焚风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导致雪崩。

焚风天气出现时,许多人会出现不适症状,如疲倦、抑郁、头痛、脾气暴躁等。医学气象学家认为,这是由焚风的干热特性以及大气电特性的变化对人体影响引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30
在高山背风玻的山麓地带形成一股干燥而炎热的下沉气流,使农作物干枯或者死亡,甚至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气象学上称这种气流为焚风,称这种现象为焚风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原因 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因形成地形雨而减少,而且温度也减低,到了背风波空气下降,因没有水汽而温度升高快,这样就形成焚风。
当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山的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称作焚风。空气在沿山坡运动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在做垂直运动,空气的这种运动过程常常是绝热进行的,即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1℃,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1℃,当它上升到凝结高度以后,水汽凝结时会释放出一部分潜热,使得空气每上升100米降低1℃改变为降低0.6℃,这样就为焚风的形成构成了有利条件。例如:有一气流,要翻越一座高度为4000米的山脉,假定其越山前温度为15℃,凝结高度为1000米,由于在凝结高度以下空气每上升100米降低1℃,凝结高度以上,每上升100米降低0.6℃,那么这块空气到达山顶时将会变成-13℃。如果凝结出的水汽完全降落到了山前,在空气翻山后,就成为了干燥的气团。在无水汽的影响下,气流到达山底时,将会因每100米升高1℃而变成27℃的干热风。我国境内高山峻岭很多,常可见焚风现象。焚风强烈时,能使农作物枯萎,甚至引起森林火灾。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假定一股气流遇到一座高山,它翻过高山然后下降到山背面与原来高度相同的地方。

气流本来有不少水蒸气的,当它向上爬升时,因为高空气压较低,那么这股气流的空气就要膨胀。我们知道,气体膨胀温度就会降低。

气流温度降低,于是其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形成降水。

水蒸气凝结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缓解了气流降温的程度。

好了,现在气流到达山顶上空,这时候,它已经把大部分水汽通过凝结降水的方式留在了迎风坡,它只带着极少量的水蒸气和原来水蒸气凝结时放出的热能,开始下降。

现在它要下降了。由于低空的气压高于高空,因此气流在下降过程中就会被压缩,我们知道,空气被压缩时,温度会升高。

我们知道凝结的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如果这气流还带着刚才凝结的全部的水,那么这些水就会蒸发,吸收热量,从而缓解增温的幅度。那么这股气流降回其上升之前的原始高度时,将拥有与原来相同的温度。

但是——非常遗憾,气流越过山顶后不可能还带着那些凝结的水,因为水已经变成雨,降到迎风坡了。

于是,干燥的空气,不带着水,几乎不带着水蒸汽,却带着水凝结时的热量,开始下降,它下降时温度升高,又没有水通过蒸发来吸收热量,于是空气会变得非常的热,当它降到原始高度时,温度会比原来的温度高出许多。

这就是焚风效应:风越过高山后,温度会上升很多,而且极干燥,象火焰焚烧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8-30
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焚风, 其英文名称直接借用德文源词,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 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 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甚至太行山东麓也曾出现过焚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40574.htm

第4个回答  2020-11-14
焚风(Foehn)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1]。
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1]。
中文名
焚风
外文名
Foehn
类型
干热风
别名
火风等
快速
导航
影响分布相关报道
形成原因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1]。
台湾台东市焚风的形成就是西南气流在越过中央山脉后,湿气遭到阻挡,水汽蒸发从而形成了干热的焚风。
影响
消极影响
“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原苏联的高加索最为有名。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
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2002年11月14日夜间,焚风在奥地利部分地区形成强烈风暴,并以高达160公里的时速袭击了所有农田和村庄。焚风暴所过之处,数百栋民房屋顶被风刮跑或压垮,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或折断,电力供应和电话通讯中断,公路铁路交通受阻。此次焚风造成二人丧生,以及数百万欧元经济损失。
在高山地区,焚风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导致雪崩。
此外,焚风天气出现时,许多人会出现不适症状,如疲倦、抑郁、头痛、脾气暴躁、心悸和浮肿等。医学气象学家认为,这是由焚风的干热特性以及大气电特性的变化对人体影响引起的。
积极影响
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分布
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焚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峪 形成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美洲的落基山、俄罗斯的高加索都是与阿尔卑斯山齐名的盛产焚风之地。在我国各地也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二郎山等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1]。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年平均焚风为19天,最多的年份可达49天。
在世界各地山脉几乎都有类似的风,对类似的现象还有类似的地区性的称呼,比如在我国的四川泸州地区称这样的风为火风,智利的安第斯山脉这样的焚风被称为帕尔希风(Puelche),在阿根廷同样的焚风被称为Zonda,美国落基山脉东侧的焚风叫钦诺克风(Chinook),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被称为圣安娜风(Santa Ana),在墨西哥被称为仓裘风(Chanduy)。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
相关报道
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我国台湾地处亚欧大陆东南侧,山脉地形占全岛面积约2/3,中央山脉南北贯穿台湾本岛,地势起伏由平地至最高点约4000公尺,平均山脊高度超过2000公尺,故气流受台湾地形影响甚剧,在台风强劲风力及盛行西南气流吹拂下,于山的背风面常有焚风(Foehn)的产生。发生在1988年5月7日于台东的39.7℃、2003年8月9日于台北的38.8℃及1997年8月6日于宜兰的38.2℃,这些台湾地区单目最高温记录皆是由焚风所造成的,而焚风所引发的极端高温和低湿度的环境,易造成灾害的发生。[2]
2004年5月2日台湾台东市区2日清晨4时多开始出现焚风现象,气温从25.6度一路窜高到35.2度,连续两天高温焚风,民众忙着消暑戏水,而农友们则忙着在果园洒水降温。台东气象站表示,焚风现象从清晨4时18分开始,随着相对湿度下降,气温逐渐升高,到早上8时50分,气温已经从25.6度往上攀升到35.2度。短短4小时,将近10度的温差,让公家机关一早就大开冷气,部分民众更不顾危险,跑到市区活水湖或溪边游泳、戏水,而农民则忙着在果园洒水降温,避免果实烧伤。虽然,9时过后,随着风向改变,焚风的现象已经慢慢解除。
2004年5月11日,台湾的台东市又刮起焚风,40.2℃的高温创下了台东百年纪录。当日中午12时57分,台东市区突然刮起强烈的焚风,室内外温度如烤箱般急速上升。至13时14分,气温飙升到40.2℃,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有些民众打开冷气,躲在屋内,有些民众带着小孩,跑到郊外清澈的溪流里消暑。农民们更是叫苦连天,因为最怕热的荖叶和茶树在劲吹的焚风中慢慢枯萎。[3]
2009年3月,河北省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主要原因是受干暖气团、偏西风和“焚风效应”共同影响,但主要原因是“焚风效应”。石家庄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海拔高度相差1000米以上,当焚风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石家庄地区常出现“焚风效应”,日平均气温比正常时偏高10℃左右,有时比离山麓较远的东南部市县(无“焚风效应”地区)要高出10℃以上,使得中南部地区的气温迅速升高,再加之天气晴好,太阳辐射较强,加剧了气温升高。[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