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移和旋转的定义与其它知识

字数越多越好
不是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平移和旋转》。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前后、上下和左右,以及简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今 后进一步学习平移和旋转,以及相关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平移和旋转》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并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来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能真正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学习活动,使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平移的距离。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移动的小船、方格图纸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为了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意义的建构。

2、多媒体演示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观察、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操作发现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在本节课中,理解平移的距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课中,针对教学难点,教师两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其他人的方法做比较,在理解和采纳不同意见和方法的同时也发现规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上课开始,教师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游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2、待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接着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都相同吗?请你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对于最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进行小结。

像上面游乐园中的缆车、滑滑梯、小火车(边说边贴画)那样,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像旋转小屋、大风车(边说边贴画)那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在第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建构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

下列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o”。(课件出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活动二: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活动三:

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对于这个活动,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再推选出代表向全班表演。

设计目的:我这样设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

这个环节,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出示:小兔过河图。)

(2)、教师提问:小船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它是往哪边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

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说小船向左平移了3格;也可能会说小船向左平移了7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当学生对平移的格数出现不同看法时,我并不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通过两个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平移的距离。

操作活动一:

(1)、分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拿一个活动的小船在方格图纸上再现小船平移的过程。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后,学生可能会发现:

① 小船移动,船上的小兔也跟着移动;

② 红兔和黄兔都移动了7格;

③ 船移动了7格等等。

对于学生的每一种发现,我都给予恰当地鼓励性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用课件再次演示小船平移的过程,验证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小船移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得出:船上小兔平移的距离,就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通过活动一,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物体平移的距离。而此时,学生对物体平移的距离,只是停留在实物上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的几何特征,我将实物替换成平面图形,设计了第二个操作活动。

(1)操作活动二: “移一移,说一说”(课件出示)

问: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三角形上某一点或某一条线段向下平移的距离来得出:三角形向下平移了1格。

问: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好地判断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呢?

通过交流得出:根据三角形上任意一个顶点平移的格数,就能又快又好地得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这样,将面落实到点上,从而实现方法的优化。

(2)、让学生用优化出的方法迅速判断下面两幅图。(课件出示)

“三角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3)、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课件出示)让学生再次体验通过观察图形上一点,来观察图形平移过程的策略。

设计目的:通过 “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反馈练习:

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我及时设计了以下反馈练习。

练习一:填一填。(课件出示)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找上面三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在“做”中得到知识的深化,进一步理解平移。

练习二:画一画(课件出示)

对于这个练习,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出一个能提高效率的合理的画图步骤,然后再画。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运用所学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

(四)、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我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的目:通过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使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五)、巩固加深,拓展运用。

本节课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2、开放练习:

我让学生课后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设计目的: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方法灵活多样,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附:板书设计)

平移 和 旋转

参考资料:再多写不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8
你先让确实起始点,再按要求移动。旋转也一样,但一个要用量角器量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