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人生哲思录》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周国平

        这是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中的一句话。我沉思许久,觉得甚有道理,却始终想不明白为何如此定义。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独处与交往的关系。我身边有很多女生,她们无论做什么都希望有人同行 。吃饭,跑步,甚至是课间上厕所……虽然自己不是如此,但仔细想想一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亦有些不自在。想来原因大概是怕被熟人看到会感到窘迫 ,毕竟一个人总是会显得落寞可怜。

        但渐渐得我不再害怕这种窘迫,之前大概是习惯了吃饭就要有人一起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实际上,那些一个人吃饭的人真的是落寞可怜吗,我觉得不然。他们也许像我一样追求独处,却比我更独立更有思想。

        越来越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太有限了,我们的生活要么是和别人活在一起,要么是活给别人看。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每天忙忙碌碌 光彩照人的你是你,还是瘫在椅上疲倦劳累的你是你?披荆斩棘积极进取的你是你 ,还是软弱委屈无人问津的你是你?都不是,我知道真正的自己藏在灵魂的最深处。我能感到她的存在,却总是抓不住碰不到,她冷静睿智淡然,像一个长者,充满了自信与魅力。我想接近她寻找她 ,可与自己独处的时间那样少,那样少,我越来越看不清她了。

        所以我明白 ,我从不害怕独处,我只是需要时间去追求独处享受独处,去寻找真实的自己。独处之时间性大致于此。

        但一直令我疑惑的是我喜欢集体的欢愉,喜欢那种归属感。一旦归属感落空,我会感到很不自在。直至今日读到周国平先生的“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一句,才若有所思。思考不深擅自揣度先生这句话的意义是我们身处人的社会,无论性格如何,处于什么地位,都要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交往的意义便在于寻找这种归属感。一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然会感到心慌落寞。所以交往其必要性就在于寻找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吧。

      曾经我因为找不到归属感而疏远集体,表现冷淡。我以为这是性格使然,这样看来,唯有交往、参与,才能求得心安与归属,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同时 我从不质疑独处的意义,这种独处不是刻意疏远、性情冷淡而内心忧虑 ,我追求的独处是那种自在坦然真正的不在意,使自己完全释放。

        先生的文字那样深刻,简简单单的思考尚不足以体会其中的全部内涵,相信时间会告诉我其中的真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