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豪放派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后期,词发展到苏轼手里,气象更是宏伟广阔,风格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是继柳永之后,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的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

苏轼年轻时勤奋读书,21时岁就中了进士,接着便进入官场,但是他在官场上一直不顺利,他的性格乐观、旷达,接受了生活中的一切变故,内心安然坦荡,在坎坷中度过了一生。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的词从内容到风格都作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花间词开始,一直到柳永,词始终没有脱离描写男女之情的范围。苏轼打破了这个狭隘的传统,他写词所选择的题材大大扩大了,可谓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苏轼的词里,怀古、送别、言志、旅怀、乡村、悼亡、闲适、风景等题材,都有其踪迹。可以这样说,凡是诗歌中可以表现的题材,在苏轼的词里也完全可以表现,达到了与诗几乎相等的程度。

在苏轼众多的题材中,以3方面成就最高。一是抒情词。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广泛的人伦之情。

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又抒发了自己深远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了大量的咏物词,他写的咏物词不但数量多,有30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同代词人,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汐洲冷。

苏轼还写有农村词。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局限。他在徐州所作的组词《浣溪沙》5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苏轼的词作和一般市井俗词形成明显的区别,使词真正成为文人士大夫自我抒情的工具。词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音乐紧密相关,可以说,如果没有音乐,词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但是苏轼写词,不过分讲究音乐,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主,活跃了词的气氛,冲破了音乐的束缚,这在词的写作上是空前的。

在苏轼之前,词以婉约为主,但苏轼的词彻底改变了这种风格,他根据自我抒情的需要,大胆地变革词风,将充沛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于是,与此前完全不同的一批豪放词诞生了。

苏轼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音调也由缓拍慢节变成了强音促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

苏轼词的豪放还表现为结构上的大开大阖,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以及词中凝重的历史和人生意识。《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古之豪情到今之悲凉,结构的跨度、情绪的起伏极大。

苏轼把这种悲凉放到阔大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中去消融,似乎有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和那么阔大的自然环境一起为作者担负了这些成败兴亡的悲慨,从而形成了苏词中特有的超旷风格。

苏轼也写有大量的婉约之作,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等,都可说是他婉约词中的佳品。不仅如此,苏轼的词中还有一些作品兼有豪放与婉约之气,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兼有婉约和豪放之美。其中《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同样也被人们认为是苏轼词中的杰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