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沛煤田(4)

如题所述

丰沛煤田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分布于丰县和沛县境内,与山东省毗邻。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50公里,宽25公里。南距陇海铁路25公里,有支线进入矿区,东临微山湖与京杭运河相通,公路成网,水陆交通方便。

丰沛煤田包括三河尖、龙固、姚桥、大屯、孔庄、张双楼、龙东、丁楼、沛栖等9个大、中型井田和6个小型井田。成因类型属滨海泥炭沼泽沉积煤田。含煤地层主要有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除丰县华山有太原组和山西组的长石砂岩出露外,含煤地层均被74—578米厚的第四系所覆盖,为一隐伏煤田。含煤地层总厚约272米,含煤15—20层,各矿区煤层总厚平均为6,81—16.2米,含煤系数为6.2%—15.75%。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3—6层,厚5.5—12.51米。山西组含煤性好,含煤系数为5.02%,含煤2—5层,厚2.23—8.87米,平均5.68米。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1—3层,厚1.35—6米,平均4.7米,单层最厚11.64米,为薄层—厚层煤。太原组含煤性相对较差,含煤系数2.90%,含煤8—15层,厚3.11—6.3米,平均4.6米。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2—6层,厚0.79—4.30米,为薄层—厚层煤。煤层以凝胶化物质为主,次为丝炭物质,山西组煤层局部丝炭物质占57.7%。显微煤岩类型为亮暗煤和亮煤。煤质排号以中等—易选的气煤、肥煤为主,次为贫煤、无烟煤、天然焦,局部岩浆活动强烈,天然焦占总量一半以上。原煤分析含:水分1.06%、灰分7.02%—36.47%、挥发分34.11%—48.01%,发热量2.47—3.72千焦耳/千克,精煤含碳82.92%—88.49%。山西组为中灰、低硫、低磷煤,太原组为低—中灰、高硫、低磷煤。可作动力、配焦和炼焦煤。

1956年,地质部物探局华北综合普查大队重力二、三分队所做的1∶100万重力测量,首先推论丰沛地区第四系之下有隐伏的局部隆起。九里山煤田发现后,为扩大战果,1957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四队(简称一二四队)普查小组到丰沛地区踏勘,发现了栖山的寒武系及丰县华山震旦系的地层(1971年8月,江苏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对华山含钾砂页岩矿普查时确定为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据此推论沿北东—西南方向存在背斜构造,其两翼可能有煤系赋存。6月开始钻探普查,发现奥陶系和侵入岩,认为该区寒武-奥陶系隆起受走向断层切割下降很深,若有煤系存在,仅是靠断层边缘小范围保存,且第四系冲积层厚,没有进一步勘探的必要,故停止工作。1958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徐州办事处(由原一二四队等单位合并组成,简称徐州办事处),在丰沛地区布置了大面积电法普查。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电法二队技术负责人姚多银和李世焕、顾善礼、赵立强等奉上级指示,根据1∶100万布格重力图,于1958年3月,在丰沛地区采用8×2公里网度,开展1∶10万电测深法普查,控制面积4000平方公里,12月提交《丰、沛具地区1958年电法勘探资料说明书》,分析了第四系之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圈出了赋煤远景地段,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丰县与山东单具之间长约40公里,宽9公里的东西向隐伏隆起,为进一步普查找煤提供了有希望的含煤地段。1958年4月,徐州办事处(同年6月,徐州办事处划归江苏省煤炭工业局领导,徐州办事处所属队组成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队,后改为江苏省煤炭工业局一六九煤田地质勘探队,简称一六九队),工程师孙绍庚、地质组长冯永希、张富贵等,再次进入丰沛地区进行钻探普查,根据物探成果,以6000×2000米的网度布置钻孔,在大屯(郝寨)402孔首先见到山西组B煤层。经10个钻孔验证,找到了大屯、孔庄、姚桥(杨官屯)、龙固等见煤点,随后又找到了沛城、张双楼二煤点,在华山、首羡集发现含煤地层。钻探结果与电法推断基本相符,从而肯定丰沛煤田的存在。这是继发现九里山煤田后,江苏煤田勘查史上又一重大进展。

1959年,普查勘探全面展开,电法勘探分丰县和沛县二个勘探区进行,重点控制了沛县地区286.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钻探相配合,初步查明姚桥、孔庄、张双楼、沛城等四个井田的地质构造,圈定了含煤范围,找到了龙固以东的新矿区,9月提交《沛县地区电法勘探资料》;一六九队11月提交《沛县煤田普查报告》,为进一步勘探打下了基础。

为实现1960年丰沛煤田提交10亿吨煤储量的目标,尽快满足建井的需要,江苏省煤炭工业局地质勘探管理处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决定丰沛煤田的勘探,采用普、详、精查一竿子到底的方法,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面进入精查勘探。除张双楼井田交江苏省地质局煤田地质大队勘探外,其余均由一六九队承担。一六九队于1960年3月首先提交了《沛县煤田孔庄矿区精查地质报告》,5月提交《沛县煤田沛城矿区精查地质报告》,6月提交《沛县煤田杨官屯矿区精查地质报告》,12月提交《沛县煤田郝寨矿区精查地质报告》和《沛县煤田龙固集矿区精查地质报告》,共获得可供利用储量11.23亿吨,远景储量1.83亿吨。同时在石楼地区普查找煤。为配合一六九队精查勘探,江苏省煤炭工业局物理探矿队(简称煤田物探队)电法三队技术负责人李世焕和周光照、钱小东、王洪义等,于1960年4—11月又在丰沛煤田开展电法普查和详查,先后提交了《沛县杨官屯勘探区电法资料说明书》、《沛县胡寨地区电法普查勘探资料说明书》、《江苏省丰县地区电法普查勘探说明书》,进一步圈定了煤矿矿区范围和查明了主要地质构造格架。江苏省地质局煤田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陈国杨和阎凤昌、孙来顺、李式奇、姚皇坤等,以钻探为主要手段,于1960年3月开始在张双楼矿区进行勘探,1962年1月提交《江苏沛县张双楼矿区初步勘探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5825万吨。为配合煤田地质大队勘探,江苏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二〇四队张森增等,于1960年8月开始在张双楼矿区进行电法(四极剖面法)勘探,1961年转向龙固地区进行电测深法普查,4月先后提交了《张双楼矿区电法工作总结》和《江苏省沛县龙固地区煤田电法普查工作总结》。1961—1963年,一六九队在姚桥、孔庄、龙固等矿区施工少量补充勘探钻孔。1964年3月该队调离江苏省,丰沛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完全停止。

为了解决上海市煤炭供应的严重紧缺,1970年上海市在大屯成立大屯煤矿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等建大屯、孔庄、姚桥、龙固、张双楼等5个井田。上海市水文队于1970—1973年在大屯、孔庄、张双楼等井田施工了少量钻孔。燃料化学工业部煤炭开发组华东工作组于1972年底组织北京、安徽、江西、湖南、江苏5个省(市)的煤田物探队,在姚桥、大屯、孔庄、三河尖等井田进行地震勘探会战,从此开始了对丰沛煤田全面补充勘探,以及深部和外围的普查工作。1973年1—4月,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物探营地震二队牛树昌、顾志民、黄波图、赵际福等,在姚桥井田进行地震勘探,7月提交了《大屯煤矿姚桥井田地震勘探报告》。燃料化学工业部一四七煤田地质勘探队(简称一四七队),于1973年6月,承担大屯矿区的补充勘探任务,在地震会战的基础上,首先对姚桥井田进行精查,12月提交了《大屯矿区姚桥井田精查地质勘探报告》。随后和大屯煤矿工程建设指挥部地质大队,共同对大屯井田进行精查,1974年12月与安徽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共同提交了《大屯矿区大屯井田综合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1974年5月开始对孔庄井田进行精查,1975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沛县大屯矿区孔庄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最终)》。以上3个井田经补充勘探共获得储量5.36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5.16亿吨,远景储量1.23亿吨,为大屯矿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矿区外围的石楼、鸳楼、孔庄东等地区开展普查找煤。

为了“四五”计划期间在江苏省实现原煤年产量1000万吨的目标,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二营宋文瑞、李崇山、王国忠等,于1973年3月先后调7台钻机进入沛城井田,并由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物探营地震二队赵际福、刘惠芬等相配合,进行综合性补充精查,12月提交了《江苏省沛县煤田沛城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最终)》和《沛城地区地震勘探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3666万吨。同时在栖山和大程庄等地区开展普查找煤。1973年10月,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四营技术负责人孙进恒和胡国良、杨俊生等调到丰沛煤田,在地震一队技术负责人马子良等的配合下,选择了三河尖、石楼、首羡集等地开展普查找煤,并均发现山西组煤层,认为是有希望成为独立勘探区的地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丰沛煤田的范围。1975年,根据在三河尖等地普查找煤取得的重要进展,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徐州市建立了“徐淮勘探指挥部”,公司负责人魏绪玉兼任指挥,总工程师吴光荣任副指挥,组织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二、四、五队(简称煤田二、四、五队)和物探测量队(简称煤田物探队)地震一、二分队,开展了以三河尖为中心的会战,1976年7月结束勘探,提交了《江苏省三河尖勘探地质报告(最终)》,获得可供利用储量1.83亿吨,远景储量881万吨。在三河尖会战的同时,各队仍保留部分力量继续在首羡集、石楼等地开展普查或精查。1974年5月,煤田四队和煤田物探队地震一分队,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在首羡集进行普查,1975年12月提交《江苏省丰县首羡集勘探区普查勘探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4474万吨。煤田五队在煤田物探队地震二分队配合下,采用综合勘探方法,于1975年4月在石楼地区进行详查,1976年6月提交《江苏省丰沛煤田石楼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最终)》,获得可供利用储量4442万吨。煤田二队于1974—1975年在栖山进行普查,对深部煤层及其构造进行了解,为进一步普查打下了基础。

1975年3月,一四七队周继奋、孙吴等和大屯煤矿建设工程指挥部地质勘探大队地震分队,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对张双楼井田进行补充精查勘探,1976年11月提交了《江苏省沛县大屯矿区张双楼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最终)》,获得储量2.66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2.61亿吨。

1977年6月,煤田二、四、五队和煤田物探队地震二分队,又以更大的规模在沛县龙固地区进行勘探会战,集中20余台钻机,划分为龙固和龙东两个井田同时进行综合勘探,1978年3月提交了《丰沛煤田龙东精查地质报告》,12月提交了《丰沛煤田龙固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最终)》,共获得储量5.86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5.76亿吨,扩大了矿区范围,为开发利用湖下煤田资源提供了依据。在会战的同时,各队仍保留部分力量在外围普查或精查。煤田四队于1976年6月开始在三河尖、龙固、姚桥三井田之间的西陶屯地区开展精查,1977年7月提交了《江苏省沛县三河尖外围西陶屯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4645万吨;1976月7月在丰县华山西北复新河以西开展普查找煤,在丰黄公路边的151号孔首钻见煤,从而发现了大程庄煤矿,扩大了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1976年10月又在三河尖西侧的刘吴庄开展详查,1977年7月提交了《三河尖外围刘吴庄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9900万吨,远景储量5527万吨。煤田物探队地震一分队为配合煤田四队进行详查,于1977年1—4月,在吴庄一带开展地震详查,6月提交了《江苏省丰沛煤田吴庄—水坑洼地震详查报告》。煤田五队于1976年10月,在张双楼矿区西面的鸳楼勘探区开展精查,1977年7月提交了《江苏省鸳楼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获得储量5213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4889万吨。大屯煤矿建设工程指挥部地质勘探大队赵云路、顾树棠、沈树根、马兆平等,采用钻探和地震相配合的勘探方法,于1977年4月和1978年1月,分别对孔庄井田和大屯井田向东(湖下)延伸地段进行普查勘探,1978年9月提交了《沛县大屯矿区大屯东部(湖下)总体勘探地质报告》,1979年9月提交了《江苏省沛县大屯矿区孔庄东部(湖下)地质勘探报告》。二处共提交储量2.28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2.18亿吨。

1977年10月,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煤田地质四队、五队、物探队,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在张双楼井田(包括鸳楼井田)进行深部普查勘探,1978年10月提交了《江苏省丰沛煤田张双楼井田深部勘探地质报告》,增加可供利用储量1.12亿吨。煤田五队技术负责人张道余和陈兆诚、吴得兴等,于1977年在煤田二队1974—1975年普查的基础上,继续对栖山勘探区及沛城井田深部一并进行普查勘探,1979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丰沛煤田沛栖勘探区地质报告(普查)》,增加可供利用储量6802万吨;1978年11月张道余、鲍延辉、蓝林芳等对大屯井田深部进行普查勘探,1979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丰沛煤田大屯井田深部勘探地质报告》,增加可供利用储量6307万吨。煤田四队技术负责人孙进恒和杨俊生、刘文涛等,于1978年在大程庄勘探区进行普查勘探,1979年11月提交了《江苏省大程庄勘探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获得可供利用储量1130万吨;技术负责人胡国良和杨俊生、赵金昌等,于1979年3月在首羡集西南苏鲁交界的丁楼勘探区开展普查找煤,煤田物探队地震一分队采用地震法相配合,1980年6月提交了《江苏省丰沛煤田丁楼勘探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获得储量1.69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1.53亿吨),远景储量2037万吨。煤田物探队地震一分队,1982年11月,编写了《江苏省徐州丰沛煤田地震普查勘探报告》,对1974年5月—1981年1月丰沛煤田地震勘探成果做出了较全面的总结。

自1958年发现煤田至1980年6月,丰沛煤田的普查勘探已基本完成,煤矿的分布已经查明,区内主要煤矿大多数经过精查,投入的钻探工作总量约87万米。截至1991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9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28亿吨。已建成投产井田7个,设计年产量共621万吨,已经成为上海市和江苏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尚未开发利用的煤矿,多属规模小或煤层埋藏深,勘探程度较低的井田。部分井田深部尚有增加储量的希望。

在丰沛煤田的勘探过程中,为了加快勘探的速度,1960年4月,江苏省煤炭工业局,在一六九队沛县工区召开誓师大会,动员向“高、精、尖”进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积极推广“钻探三器”(提升器、摆管器、扩管器),提高了钻探效率。1974—1976年三河尖勘探会战中,煤田二队201钻机、煤田四队401钻机分别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1976—1978年,龙固勘探会战中煤田四队单台钻机实现了年钻进10141米的好成绩,首先成为万米队。403钻机创月进尺2140.24米的新纪录。在创办大庆式企业的活动中也取得了成效,1978年煤田五队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煤炭系统的第一个“大庆式企业”。工作中引进新技术和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使技术装备得到了更新。普遍推广应用化学泥浆,金刚石钻进和部分地采用了绳索取心,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物探成果,加快了勘探速度。现代沉积理论等煤炭基础理论的应用,在煤田预测和普查找煤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第四系广泛覆盖区,采用地质、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寻找和勘探隐伏煤田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电测深法,为埋深在500米以内的煤层的钻探普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地震法则为构造孔和储量升级孔的布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煤田勘探的初期为求高速度、急于求成,忽视质量,个别矿区多数钻孔未取上岩心;过大放稀勘探网度(一般放宽一倍),降低对储量级别的要求,高级储量比例太低;片面追求储量数字,盲目扩大储量计算深度,钻孔控制最大深度在负500米左右,而储量普遍计算到负800米,甚至负1000米;初期放弃对太原组煤层的勘探,而这一部分储量后来勘探证实可达总储量的25%—33%。由于上述各种原因,使地质报告不能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1962年,地质报告复审时全部降级、降格,随后投入大量的补充工程,部分进行重新勘探,先后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既浪费了工程又延缓了建井时间。这是又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深刻教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