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1立方厘米重达10亿吨,这种极端密度物质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人们对中子星物质充满了好奇,科学家们说,上面的物质密度达到1立方厘米1亿~20亿吨,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根据现有量子物理理论,原来它是这样做到的。

简单点说,压缩,使劲压,压缩到极致,就是中子星物质了。

理论上这个压力要把原子压碎,电子压进原子核里,与质子正负抵消变成了中子,加上原来原子核里本来的中子,整个星球都变成了一堆中子,这就是中子星了。

把一个地球这么大的东西,压到只有几公分大,就基本成为中子星密度了;如果再压,压到只有9毫米直径的一个球,任何物质就无法形成物质了,无限坠落到中心奇点上,就成为黑洞了。

在人世间,是无法制造出这么大的压力的,只有巨大恒星爆炸,核心物质被极端压力压缩,才能够成为中子星。

中子星的最小质量是太阳的1.44倍,这个叫钱德拉塞卡极限,是一位叫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的美籍印度裔天文学家计算出来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临界点。

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在太阳的1.44倍到3.2倍之间,其半径只有10公里左右。

我们随便算一下,就知道这个密度有多大了。

太阳质量为1.9891x10^30kg,半径约69.6万公里,把它压缩到一个几公里半径的球,想想这个密度?

我们现在来计算一个半径10公里,质量为太阳2倍中子星的密度。

球体积计算公式:V=(4/3)πr^3

10公里半径中子星体积(cm³)=(4/3)3.14159x(10^18)=4.19x10^18cm³

密度=2x(1.9891x10^30)/(4.19x10^18)≈9.49亿吨/cm³

多大的恒星才能够形成中子星呢?

科学研究认为,质量大于太阳8倍到30~40倍左右的恒星,在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100亿度以上的高温和巨大的压力,会把恒星大多数物质抛散到太空中,只能够留下一个约1.44倍以上到3倍太阳质量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上的压力有多大呢?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地心压力最大,约300多万个大气压;太阳中心压力约3000亿个大气压。但这些压力在中子星上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子星的压强可以达到10^28个大气压,也就是1万亿亿亿个大气压,比地心压力大33万亿亿倍,比太阳中心压力大3.3亿亿倍。

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子星就是依靠量子简并压支撑着自己不被压垮。

何谓量子简并压?这个理论是基于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认为,在粒子世界,比如电子、中子、质子等费米子,它们都有一种孤僻的特性,不愿意和自己相同的粒子挤在一起,中间就产生了一种相互排斥的压力。

当物质处于一般的压强下,物质依靠原子之间电磁力支撑保持着形状。

原子核占据了原子质量的99.96以上,体积却只占有万亿分之一。因此电子壳充斥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我们常见的物质实际上是一个稀松的状态。

当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后,原子间的电磁力就无法顶住万有引力挤压,原子就无法保持这种“悠闲”的状态了,原子的电子壳层被压碎,形成自由电子在晶格中穿行。

原子核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但就不是“悠闲”的坐镇中心了,而是漂浮在电子海洋中。

这些电子被挤压在一个较低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容许两个电子处在同一状态,相互靠近的电子就产生了排斥力,这样就抵抗住引力压力,使星球的体积不再缩小。

这种依靠电子简并压抵御万有引力压的星球就是白矮星。

一般认为,白矮星是太阳0.8倍~8倍之间的恒星死亡后的归宿,其剩余质量在太阳0.5倍以上~1.44倍以下,半径约与地球差不多。

有研究认为,太阳死亡形成的白矮星密度可能达到1.41×10^11 kg/m³。

当白矮星质量超过现在太阳质量的1.44倍时,电子简并压就无法支撑更巨大的万有引力压力了,就会继续坍缩,物质再也没有了原有的任何性质,再也不是我们认知的任何元素了。

但几乎整个星球都成为中子后,激发了比电子简并压更强大的中子简并压,就阻止了星球体积的进一步缩小,这就是中子星。

当然,整个中子星并非“中子一块”,也是分层次的。

中子星表面是一层等离子体,然后是固体外壳,主要由Fe原子核晶格点阵和简并自由电子气构成,密度约10^6g/cm^-3;然后密度逐渐增加,渐渐出现自由中子,1公里后到达内壳,密度增加到2x10^14g/cm^-3时,原子核完全分离消失,整个物态呈现出一种夹杂着少量电子和质子的中子流体。

当中子星通过吸积,超过了奥本海默极限,也就是约3.2个太阳质量,中子简并压也垮台了,无限坍缩形成,最终形成黑洞。

在白矮星变成中子星,中子星变成黑洞这个过程中,不一定会平稳过渡。

在钱德拉塞卡极限和奥本海默极限临界点上,一般都会发生轰轰烈烈的事件。

由于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抵御能力突然垮塌,形成剧烈坍缩,突增极高的温度压力导致星体的热核失控,就会发生爆轰,这就是所谓的la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后有可能整个星球全部炸碎为齑粉,物质抛洒回归太空;也可能残留质量形成新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主要看爆发成因和残留质量有多少。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中子星1立方厘米重达10亿吨,这种极端密度物质怎么来的?

众所周知,恒星和所有我们熟悉的生命形态一样,都会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经历不同的阶段。虽然,仅仅是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的恒星就有很多,但是,只有它们中的一部分才会在生命的末期经历超新星这样剧烈的爆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阳似乎就是大家能够接触到的最亮的恒星。而一颗超新星所释放的辐射量,其实可以达到太阳这一生所释放的辐射能量的总和。 

然而,尽管我们的宇宙空间很大,但超新星并不是我们随时可见的。所以,即便是科学家们也对超新星存有诸多疑问。比如,我们早早的就设想了,中子星应该存在于超新星遗留下的云层内部,但却一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直接探测到它的存在。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得到解答。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超新星1987A遗留下的中子星,揭示巨型恒星生命的终结。

超新星1987A遗留下的中子星

不得不说,在超新星1987A中找到中子星遗迹的科学家们真的很了不起,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中达到其他人难以到达的高度。当这颗大麦哲伦星云中的II型超新星中的中子星被公之于众,这场长达30年的中子星残迹搜寻之旅也终于就此结束。与此同时,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坍塌超新星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

在此之前,即便我们已经通过实际观察得到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但这些却远远不够解开疑惑。所以,科学家们一直被中子星存在的位置所困扰。比如,扩展的冲击波中心是否就是中子星的所在之地?如果你也对超新星的理论有所了解,那么,理论里所指向的地方也应该就是这里,并且也已经从当时对中微子的研究中得到了一些有力证据。

但是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并没有真的见到过它的存在,所以,争议也因此而引发。其中看似最平淡无奇的解释,应该就是它的确客观存在,只是由于被灰尘和气体遮盖了,所以我们才一直没有看到它。关于中子星的问题,存在着以下三种最有争议性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超新星1987A并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子星,反而是一种叫做夸克星的物体。第二种理论表示:由于形成的脉冲星磁场太小、又或是不正常,这才导致了所有人都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第三种理论则认为:回落到中子星中的气体和尘埃,反而导致其塌陷到了黑洞之中。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在科学家和ALMA(Atacama大毫米/亚毫米阵列望远镜)的配合下被解开。关于之前存在诸多争议的这个问题,答案就是那个最简单的猜想。也就是说,中子星的确是因为被明亮的尘埃所掩盖,所以才没有在之前的时间里被大家观测到。

在超新星1987A的不同特写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紫色的氢气、橙色的一氧化碳分子气体,以及包围中子星的绿色粉尘。中子星发出的不同波长的直接光,都被厚厚的尘埃云遮挡了,就好比生活中的聚光灯被大雾遮蔽了一样。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在超新星残余云层中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

超新星1987A和巨型恒星的终结

世间万物总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物质会凭空消失、而不产生任何作用,而中子星发出的光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然周围的尘埃云吸收了中子星所散发出的光,但却使得整个云团在亚毫米光下散发出光芒,而科学家们便是通过ALMA极其灵敏的探测能力观测到了它的存在。

超新星1987A中致密中子星的发现,让我们对那些巨型恒星的生命终结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客观而言,在距离我们刚刚过去的这400年的时间里,超新星1987A无疑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一个超新星存在体。天文科学家们对这个特殊存在体的关注时间,也已经长达30年左右,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那就是它所在的位置。

当超新星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庞大的气体冲击波,而之后它们的温度甚至还会达到一百万华氏度左右。当这些气体逐渐冷却之后,变成固体的一部分气体便汇聚形成了更为密集的尘埃云,而我们要找的中子星就在这团尘埃的内部。而存在于云层之后的中子星,或许将会之后的某个时间,因为尘埃云的消失,而被所有人直接观测到。

关于超新星1987A的基本事实

当我们了解了关于超新星和中子星的争议之后,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超新星1987A的基本事实。其实,这是一颗早在1987年2月23日,就被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的超新星,而这颗五等星的所在地就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之中。

由于超新星1987A是通过肉眼观测到的第一颗超新星(自1604年以来),因而在当时的人类社会中也引起了巨大轰动。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系中,超新星1987A的发现成为了20世纪当之无愧的天体物理事件之一。或许你可能并不了解,放眼整个宇宙,我们人类可以观察到的超新星现象是很少的。

由于其中的大部分距离又太过遥远,所以,我们很难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当超新星1987A出现在天文科学家眼前的时候,其光彩夺目的程度就好比是一亿颗太阳一般。事实上,超新星周围的气体环,早在恒星爆炸前的2万年左右就存在了。

其直径大约1光年的环中的所有气体,都会被超新星爆炸散发出的X涉嫌激发。而科学家们刚好能够通过哈勃强大的功能,拍摄到气体环被冲击波撞入的整个过程。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当时间不断向前推移,该气体环的亮度甚至可以照亮该恒星周围的区域,并获取到爆炸之前恒星抛射物质的更多关键信息。

第2个回答  2020-05-02
中子星就是红巨星爆炸后,核心物质被极端压力压缩,这个压力要把原子压碎,电子压进原子核里,与质子正负抵消变成了中子,整个星球都变成了一堆中子,这就是中子星了。
第3个回答  2020-05-02
中子物质,其是收到压力而极限压缩,压缩到了极致形成的,而这种压力,只有在巨大恒星爆炸的时候,才会出现!
第4个回答  2020-05-02
这完全是由它的内部结构来决定的,因为它的内部结构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聚合很多的物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