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品文?

请问小品文是什么文体?或是什么类型的?与小品有什么区别?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晚明时的袁宏道的[西湖杂记]一书收录的作品初至西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雨后游六桥记等,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与[湖心亭看雪]等
  清时的郑燮(郑板桥)的板桥题画一书
  民国初年夏丏尊,徐志摩,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现代陈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咏,蔡康永等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20年代所谓“小品文”,又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报纸副刊纷纷开辟专栏,1932年 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当时,对小品文的范围,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侧重於指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一般来说,此时和以后所谓“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的杂感文字,它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一件事情,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1934年以后,《人间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语林》半月刊以及《文饭小品》月刊、《芒种》半月刊、《西北风》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为主的刊物竞相出现,同时出现了“科学小品”、“历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们称1934年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杂志年”,围绕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写法和价值、倾向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人间世〉发刊词》),林语堂、周作人写的那些闲适淡远的小品文即其代表。这种主张受到许多人的批评,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杂文中的许多篇章便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小品文典范。
  ----------------------------------------
  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得很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现在的小品文因内容的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范例:同样一斤米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