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放下身段?

如题所述

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高明,但是,爱摆架子的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就不怎么高明了。这样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要高明得多,比别人有能力得多,从而就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让人难以接受,而产生人际关系上的反作用。

其实,像这样的人往往不得人心,即使别人表面上服从于他,也是因为对他的惧怕,因此那不能算是真服,因为那不是心悦诚服。而以德服天下,他人才能心悦诚服,那才是真服。

魏文侯是先秦时期一位有雄心的国君,以朋友的身份和贤人相处,从来不摆领导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荐:段干木才能出众,平生不为功名利禄所引诱,一直隐居在西河乡下,不愿出来做官。于是魏文侯亲自带着随从前去聘请。在段干木的门前,魏文侯亲自叩门,但段木干不想出来做官,他翻过后墙躲避起来。

第二天,魏文侯远远地把车子停在村外,下车步行到段干木的门前求见,段干木又躲起来不见,这样整整一个月,魏文侯每天都亲自前往求见。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这样真心诚意,很受感动,只好出来相见。魏文侯又请他一同乘车回国都共商国事。从此,魏文侯以待客之礼待段干木,以师事之,而段干木也尽力辅佐文侯治理国家大事。

又如: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兴百万之师来讨伐东昊,孙权从阚泽言,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三军抗刘。消息传来,刘备问陆逊是谁?马良说是东吴一位书生,年轻有为,袭荆州便是他用的计。刘备大怒,非要擒杀陆逊为关羽、张飞报仇。马良劝谏道,陆逊有周瑜之才,不敢轻敌。刘备却嗤笑道:“朕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用兵打仗之道,重的是谁能把握战机,深谙谋略,与年龄无关。刘备自称“朕用兵老矣”,夸口自己经历的战争多,谋略周全,这是不切实际的狂言。“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讽陆逊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看不起陆逊。这是轻敌的思想,是未战先败了一阵。后来,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八百里,令刘备吃了大败仗。

刘备这个教训启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摆进去。按自己的职务看问题,就会少了客观性,多了盲目性,这样考虑问题就不周全,处理问题就会产生误差,脱离实际,造成损失。刘备说他“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两句话连起来,还归结于他爱摆领导的架子,因此酿成了千古遗恨。

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放下身段、爱摆架子呢?这是由于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浓厚的等级观念,将人分为上中下几等,觉得官当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他们如要当上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显示出比别人高出一等的地位,常摆出一副官样的领导,其威信就会越小,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过分突出自我,藐视他人的存在,严重脱离群众基础,这不是成功者的作派。要想能够被人们接受,能够成功,还是少摆架子为好。

据《战国策》记载:

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的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用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高调理事 低调做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放低身段,才是向阳而生,再度反弹,找到出口的正确方式。作家杨大侠说道,清醒自己后才能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