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白话太多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 写作文口语化怎么办

写作文口语化个人觉得还是你的词汇量不够,平时积累的不够多,如果心里有足够多的书面语就能改掉不少。

对于写作文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很难,这不是废话,因为毕竟八百字,从要求不高的角度上说很容易写到八百字。如果想要写好,很难,毕竟越是短小的文章越是不好写,要中心明确、主题新颖、思想高尚……等等 想你说的很难把脑袋里的事情完好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个人觉得还是在于经常写。不过据我所知,绝大多数人是遇见写作文就会觉得头大的,更不用说经常写。

要想相对好些,首先要有条理,写之前要有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再在具体文中一点点修饰你的文章,顺应着你的主题思路往下写,即便是辞藻不华丽,没有那么多修饰语句,但是至少能做到一点:思路明确。这是很主要的,试想一下,给你看一篇文章,看完了都不知道作者在写什么,那你还有心情去看那文章吗?没有,更不用说去看其中的用词。

多看看优秀文选,不必很在意那些文中的故事,主要看看梗概思路,研究一下他们是怎样把握脉络的,如果是你,应该怎样把这篇文章写下来,哪些是你没想到的,哪些是你感同身受但是你没能表达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看许多文章,其中的描述似乎就是在表达我们的感受一样,这就是共鸣,我们每天经历很多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尤其是上学的时候,也可以看看名家的作品,慢慢的会提高,主要还是你对生活的观察力要敏锐。写作文要想有大进步不能急,需要长期的积累。

我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助你。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不要去讨厌写作文,如果你想要写好。

2. 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会写作文,但写出来的多数都是白话文,周志梭老师

作文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因此,作文不能流于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出其思想内涵。

首先,我会让学生从人生的体会方面去思考,关注生活,写出个人生命体验,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而是注入自己的情感。其次,要让学生哲理的思辨性方面去思考,从理性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作文内容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注意用辩证眼光看问题。

第三,结合我们时代的一些特点去思考。平时要多关注时事,看一些报刊评论等,有利于从时代的眼光去把握问题。

第四,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平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素材,而且要按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这样写作时可以不慌乱。

通过上面四个方法,不断积累,一定可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3. 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觉语言太苍白(大白话),如何让语言优美些

书评家萧乾先生曾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构思,有的人写出来会让读者觉得苍白无力,有的就会让人觉得韵味无穷。在写作中,对所描写的事物增加恰如其分的修饰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有立体感,如下列两个句子: ­①月亮照在草原上。

­②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在故乡辽阔的草原上。 ­第①句就让人感觉很直白,第②句加上“皎洁的”、“ 温柔地”、“ 故乡辽阔的”修饰了一下,就更形象了,整个句子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情味,意境也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训练学生巧妙运用修饰的语言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各种描写和拟人化的语言来修饰表达的内容,这样使表达的效果更充满情味,也使文章精彩纷呈。 ­①我站在爷爷的灵柩前,泪水爬满了我的脸。

4. 感觉还都是大白话,怎么快速提高作文能力

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跟口头语言的原理是差不多的。

我们知道,孩子说话会有沉默期,写作能力也有沉默期。 沉默期的孩子其实也在不停息的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 最近心理学界有个热门词汇“内隐学习”、“内隐记忆”,就是说的这种现象。

内隐学习对应的是外显学习,外显学习我们容易理解,就是师傅教徒弟,你一句我一句这样。 或者给一道题目,想办法做出来。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婴幼儿学语言是最典型的内隐学习。 其实这种现象古人也意识到了。

古人说“厚积薄发”,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可以看做内隐学习的一种表达。 就写作能力而言,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很大程度来自内隐学习的。

着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曾经就写作能力做过很严谨的调查,他发现,建立在大量的,有兴趣基础上的阅读(也包括听读),对于提升作文能力最有帮助。 首先要保证量,也就是厚积,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没法薄发的。

这个积累过程可能就是沉默期的由来。同时要有兴趣。

兴趣不仅仅是好玩,有趣,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这种阅读是可理解性输入。因为没有人能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感兴趣,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肯定是自己的能力能够很好驾驭的。

用兴趣这个指标,可以保证孩子自主选择那些保证他能可理解性输入的内容。 这比老师或者家长随便扔给他一本书要强得多。

为了保证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克拉申又提出了窄读(narrowreading)的概念。 就是阅读的题材要相对集中,比如围绕一个作家来读,围绕某个系列读,这样就不会遇到很多生词或者减少因不熟悉背景而造成的理解困难。

很多家长由于缺乏这些教育常识,往往发现孩子作文能力不佳就到社会上寻找作文辅导班来帮助。大多辅导班只追求短期效应,教给孩子一些糊弄老师的方法。

糊弄老师,实际上就是糊弄自己。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的作文写不好,不要着急。

相信孩子仍处于沉默期。与此同时,让孩子加大阅读量,听读量(听读就是听广播,评书,故事,小说,广义上也包括看语言类的电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

卡通片虽然也让孩子感兴趣。不过要看是不是有丰富语言与故事的。

如果多是动作与打斗,对语言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 玩电子游戏,则更多是 *** 孩子的原始能力脑区:如攻击与防御,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提升不大。

甚至有种说法,过于沉迷游戏会造成认知能力的下降(也就是智商降低)。 现在孩子写作文越来越早。

应该说,多练笔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可以巩固现有的成果,也可以帮助家长评价目前孩子所处的水平。

但是,不要以多写作来代替阅读。 更不要因为孩子写作文不好而加大写作量,这样做是不会提升作文水平的,只能原地踏步。

写作练习要适度,输入量要加大。 而且,孩子写作的每篇作文都要存档。

让孩子形成作品意识,系统意识,创作意识。这种归档的方法,甚至打印成册的做法,能够帮孩子树立一种成就感。

因为家长重视他的劳动成果。不仅仅孩子,成人也是如此,比如大家给我投票后,我的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因为感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重视。 在国外,写作文还承载着一些“学术”功能。

比如实验报告,讨论提纲,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等。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素材搜集能力。

有时候,这个搜集材料的过程比作文的结果更加锻炼人。 我的沉默期比较久,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开始才写了一些小日记。

一共坚持了一周,水平还不如现在许多一年级的孩子。但是到了五年级,仅仅一年时间,水平就开始爆发。

到了六年级得了市级作文竞赛的一等奖。 这个沉默期里,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有兴趣的阅读。

因为是自主阅读,我都是真读,真读就是读或者收听那些自己真正能懂的东西,而假读,有时候是糊弄老师和家长,装模作样的读。我看到一些家长时不时扔给孩子世界文学名着来读就觉得担心。

比如《好老师不如好妈妈》这本书中提到,不许孩子读缩微的世界名着,只能读那些原版名着。 这种做法很可能是违背可理解性输入这个原则的。

这种阅读往往是一种假读。世界文学名着,因为翻译的时候是用比较欧化的语言,阅读起来,语感上就很吃力。

而且文学名着可不是故事书,人物众多,含义深刻,看《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光人物关系就能把人搞晕。 所以,阅读要真读,要理解阅读的真谛,要理解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真正联系。

要真正做到可理解性输入。我大量的听各种广播节目。

那个时候家里也没电视,广播是很好的伙伴。 然后,阅读量很大。

少年百科丛书出一本我就买一本,中国历史故事,中国革命历史故事,自然地理入门,成语故事,来自西方的故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以及一些优秀作文选,对这类书爱不释手。后来对于历史故事饥渴到要拿来初中教材阅读。

每个人最终都能学会说话,大多数人都能学会游泳,骑自行车,作文能力实际上不是一种多么高深的能力。 原则上,只要坚持可理解性输入,大部分人都能写好作文,有一个比较好的文笔。

至于中学时写的说服性文字,如议论文,则需要专门的思维训练,那就是另外一套学习方法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