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主宾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怎样分清文言文中的主谓宾

汉语语法成分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较小。

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一致。但是,在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并且被历代文人所仿。

最特殊的当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1、凝问代词作宾语,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在现代汉语次序中应为“臣实不才又敢怨谁”;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译为现代汉语应为“邻国未亲吾也”;3、强调宾语,并用代词复指一下,如“惟你是问”,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唯问你”,其中“是”是复指的宾语“你”,强调“你”。

2. 文言文里的主、谓、宾、定、状、补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3. 文言文的主谓宾怎么分

正常来说以现代文是一样的,比如,“吾深恨之”(吾是主语,恨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程度副词)

麻烦的是,古人经常省略主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必须添加上去

更纠结的是还有倒装句,需要还原成正常的句式才能看出来,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后边这句应该是 木兰的随行大军度关山若飞 省略了主语,还把宾语“关山”前置了)

再比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正常结构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在用现代文来说就是你也太不聪明了,但是以直译为准)

4. 文言文中的主、谓、宾,是怎样分清楚的

其实先弄懂现代汉语中的这些词,你就明白文言了。

举例:我喜欢你。主:我 谓:喜欢(可以看做是动词) 宾:你 然后以《桃花源记》为例,“渔人甚异之” 主:渔人 谓:异 宾:之(代指这件事) 我在夜里看星星 状语:在夜里(用来限定我后面的动作)所以,文言中,状语后多接动词 不知道你有没有学过出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以它为例,“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状语:夜(在夜里,“夜”本身为名词,所以这里还牵扯了此类活用即名词作状语)学文言的时候多想,能自己想明白的就尽量自己想,实在不明白再问,对今后的学习都会很有帮助的。加油哦。

5. 语文文言文主谓宾怎么区分,还有介词代词什么的

主语一般是名词性或代词性的成分,句子的陈述对象。也可借用英语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

谓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即动词和形容词,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由名词充当。

宾语也是名词性成分。动作的承受者。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用于修饰主语或宾语。

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谓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可以是介词结构或者是方位名词。

补语是对行为动作的补充,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等等。

句子的主干结构就是主谓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无限的延伸,加各种成分……

在句子中的语序是这样的: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我打你。我(主语)、打(谓语)、你(宾语)

我狠狠地打了你。我(主语)、狠狠地(定语)打(谓语)、你(宾语)

6.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主谓宾

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三、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