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因为这个原因",好象是介词;"因为他走了",好象是连词)

文言文中"以"解释为因为时写的是介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因为是连词^^^^晕啊

单独一个介词,如果是用“因为......所以。”那么就是连词。

因为

因为 [ yīn wèi ] 

释义:

1、表示原因。

2、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引证: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因为我正闹病,需要息休,只好晚些出发。”

注音:ㄧㄣ ㄨㄟˋ

笔顺



近义词:

由于、原因

一、由于 [ yóu yú ] 

释义:

1、表示原因或理由。

2、表示原因,多与“所以”、“因此”等配合。

引证: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由于自己养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她的心情逐渐安静下来。”

二、原因 [ yuán yīn ] 

释义:

1、造成某种结果的条件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2、哲学范畴。指能够产生他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与“结果”相对。

引证: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二:“归根结底,不过一个原因,就是他太忠实于剧本上的一点一撇,而太不忠实于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的思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9
古汉语虚词以”(因为)介词、连词划界问题□游庆学《汉字文化》2007年第6期  一、问题的提出
  古汉语虚词“以”(因为)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看似简单但令人头疼,因此,无论是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还是古汉语语法专著,以及《古代汉语》教科书,大部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无疑会给古汉语教学带来一些困惑和混乱,所以很有必要提出讨论,以引起同仁的关注。
  二、问题之所在
  我调查了古汉语工具书、专著、教科书共计17部(详参考文献),发现有9家只有介词用法,没有连词用法;有9家在例句里存有介词、连词辨识的失误(主要倾向是把连词用法看成介词用法)。兹抄录于下:
  介词A组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7见
  (2)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孟子·告子下》)——1见
  (3)今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1见
  (4)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庄子·秋水》)——1见
  (5)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2见
  (6)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1见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史记·刺客列传》)——1见
  (8)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见
  (9)灌夫以此名显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1见
  (10)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汉书·苏武传》)——1见
  (11)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曹操《置屯田令》)——1见
  (12)而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4见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见
  (14)卒以吾郡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1见
  (15)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左传·文公六年》)——1见
  (16)子产相郑伯以入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见
  (17)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晏子春秋·外篇上》)——1见
  (18)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傎乎?(《史记·平原君列传》)——1见
  (19)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史记·刺客列传》)——1见
  (20)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1见
  (2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
  (2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司马迁《报任安书》)——1见
2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司马迁《报任安书》)——1见
  介词B组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1见
  (2)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1见
  (3)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2见
  (4)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史记·秦本纪》)——2见
  (5)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
  下》)——2见
  (6)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1见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见
  (8)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荀子·宥坐》)——1见
  连词A组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1见
  (2)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见
  (3)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韩非子·五蠹》)——1见
  (4)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4见
  (5)以相为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见
  (6)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信陵君列传》)——1见
  (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见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3见
  (9)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4见
  (10)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射也。(《韩非子·内储说上》)——1见
  (1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见
  (12)然而众贵者,以上用之故也。(晁错《论贵粟疏》)——1见
  (1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见
  (14)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归有光《项脊轩志》)——1见
   连词B组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1见
  
  三、问题的解决
  
  以上所录,介词A组和连词A组是不成问题的,介词B组和连词B组值得讨论。
  区分介词、连词的办法早已有之。介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词,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句子(分句),这是《马氏文通》的做法,吕叔湘先生也主张这样做。王力先生早期也这样做。我的先生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在讲“以”的连词用法时说:“‘以’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往往还和其他词语配合使用……”(1984:485)介词B组各例中的“以”都是连接分句的,其中(1)—(5)例是“由因及果”的,(6)—(8)是“由果溯因”的,都宜看作连词。具体分析如下:
  例(1)见于连词A组(1),其中的“君贱之”是动词性主谓结构,是分句。例(2)的“其不争”也是动词性主谓结构,是分句。例(3)见于连词A组(4),“不能取容当世”是动词性偏正结构,是分句。例(4)的“往者数易君”也是动词性偏正结构,是分句。例(2)(3)(4)“以”字后面有“故”与之相呼应,这一点与连词A组的(4)(7)情形一样。例(5)是压缩性语言,其中的“母”和“妻”含义分别为“是母亲的食物”,“是妻子的食物”,都带有动词性,同时句中有“则”与之呼应,这也是重要的参照。例(6)(7)(8)中的“以”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里(“以”后面的词语都是动词性结构)。综上分析,介词B组的共同特征是:“以”后面的词语都是动词性结构,“以”字句充当原因或结果分句(不是状语),与连词A组的语法特征完全相同。
  连词B组只有一例,见于介词A组(20),“以……故”是介宾结构,做后面词语的状语,介词A组(15)一(22)都是这种情况,这个“以”宜看作介词。
  从总体上看,“以”(因为)的介词用法是连接词,连词用法是连接分句的。具体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看“以”后面的词语是否有结构关系(可否充当分句),有结构关系有可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二是看“以”字句的前面或后面是否还有分句,并同“以”字句构成因果复句,用于因果复句的有可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三是看“以”后面词语的词性,是名词性的一般为介词,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一般为连词。语言是多姿多彩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似、两不像的情形。我觉得,以上三条中的第一条最为重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29
单独一个介词,如果是用“因为...所以。。。。”那么就是连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29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除此外还有很多词语在古今义是不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