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北极为什么在地理南极附近,而地磁南极

如题所述

首先要说的是,地理北极并不是绝对对应地磁南极,地磁北极与北磁极、地磁南极与南磁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的位置是有一定偏差的,地理南极和地磁北极同理。
因为地磁南北极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根据磁场的性质定的。而地理南北极是一个习惯概念,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叫法。
这两者凑巧相反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说的更直白点,地磁南北说的是磁铁上的南极北极,地理南北说的是方位上的南极北极,二者根本不是一码事。
因为我们规定指南的针就是磁体的南极,因为异性相吸,所以地理南极就是地磁北极。
这个是规定而已,就是这么约定俗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6
提的问题就是错误的。
北半球的地磁极称为地磁北极(物理上的磁场南极)(南半球的地磁极称为地磁南极)(物理上的磁场北极)。也就是说,地磁北极=地理北极(即平时人们理解的方位上的北极)。地磁南、北极是和物理上的南、北极相反,而不是和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
第2个回答  2020-02-15
为什么磁南极的磁场强度比磁北极的磁场强度强
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磁场强度约为0.29~0.40高斯,而地磁北极的磁场强度为0.61高斯,地磁南极的磁场强度为0.68高斯①。为什么磁南极的磁场强度比磁北极的磁场强度强,科学家们还没搞清楚。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楚为什么磁南极的磁场强度磁比北极的磁场强度强,必须搞清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慧星和行星带,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在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地球温度5800摄氏度,地球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体积变小,自转速度越来越大。
40亿年前,地球温度降至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形成。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40亿年前,因为地球温度逐渐降至400-700摄氏度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岩石圈的温度低于居里温度(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又含有铁磁性物质,所以具有磁性。岩石圈下部是熔融的物质,温度高于居里温度,因此不具有磁性。因为太阳的磁场遍布整个太阳系,太阳的磁S极位于太阳的地理南极,地球又是由铁磁性物质形成的,所以地球岩石圈在太阳磁场的磁化下,在地球的地理南极,形成了和太阳磁S极相反的磁N极,这时地形成了磁场。这也就是说地球磁场是岩石圈形成的。
因为南、北半球的表面积相等,所以设南、北半球的表面积为S,
因为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北半球,三分之一在南半球②、陆壳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北半球,三分之一在南半球②、洋壳是由玄武岩形成的,陆壳是由花岗岩形成的,玄武岩含铁5.6%,花岗岩含铁2.7%③、大陆壳厚平均33公里,上部23公里为花岗岩,下部10公里为玄武岩、洋壳厚6公里,所以北半球的含铁量=北半球的大陆壳的含铁量+北半球的洋壳的含铁量。
北半球含铁量= S×2/3×23×2.7%+ S×2/3×10×5.6%+ S×1/3×6×5.6%=0.41S+0.37S+0.11S=0.89S
南半球的含铁量=南半球的大陆壳的含铁量+南半球的洋壳的含铁量。
南半球含铁量= S×1/3×23×2.7%+ S×1/3×10×5.6%+ S×2/3×6×5.6%=0.21S+0.19S+0.22S=0.62S
因为北半球的含铁量0.89S比南半球的含铁量0.62S大,所以磁南极(在地理北极)的磁场强度比磁北极(在地理南极)的磁场强度强。
参考文献
① 百度搜索“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磁场强度约为0.29~0.40高斯,而地磁北极的磁场强度为0.61高斯,地磁南极的磁场强度为0.68高斯”
② 百度搜索“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北半球,三分之一在南半球”
② 百度搜索“玄武岩含铁5.6%,花岗岩含铁2.7%”
作者:赖柏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