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李白为什么不当官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9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年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由玉真公主推荐给唐玄宗,封供奉翰林。三年后被赐金放还,遂漫游江湖间,安史之乱时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李璘起兵叛乱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投奔当涂(在今安徽省)县令、族叔李阳冰。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
李白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爽,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读过古代史书,才知道现在许多读物都把李白美化了,说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当官,蔑视权贵云云。他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为此增加了有力的旁证。
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他没资格参加。唐朝规定,罪人之后和商人之后都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而李白这两条都占了,所以通不过考前审查。
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就阻断了当官的主要途径,而他又非常想当官,只好另寻方法。
在现属湖北孝感的安陆小寿山暂居时,他经常用游说的方式到地方官员门前自荐,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结果没能如愿。734年,荆州长史韩朝宗兼任襄州刺史,人们习惯称他“韩荆州”。他以乐于识拔后进闻名,士人争相投靠。李白听说后,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自荐书,开头两句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马屁拍得够大吧,哪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影子?开头先是把韩朝宗吹捧一番,然后把自己吹嘘一番,最后是请求韩朝宗收用他。不愧是李白,这封信堪称是所有自荐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成为千古名作,许多文选都收入。李白不知花了多大心劲把信写好,然后带上它去拜见韩朝宗。
韩朝宗看完书信,与李白攀谈一番,始终没露招用他的意思。
李白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在荆州没能如愿,那就去长安吧,长安可是帝王之地,百官云集之所。735年,34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先是给卫尉张卿献诗,后又通过张卿给玉真公主献诗,据说还赶到西山,给正在那里狩猎的唐玄宗献了一篇《大猎赋》,可惜当时都没奏效。
赏识他的人终于碰上了。有一天,李白去紫极宫,正好遇见贺知章。贺知章当时任礼部侍郎,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李白早就听说他的大名,赶忙迎上去拜见,并献上自己的诗作。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乌栖曲》等篇,大为叹赏,连忙解下身上的金龟让手下拿去换酒。贺知章一边与李白喝酒,一边对李白说:“你莫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李白从此以“谪仙”名世。
贺知章把李白擢拔到谪仙位置,却没有擢拔李白一官半职,也不知他是没这能力,还是觉得李白不适合当官。
李白在长安白忙活一年多,最终只好黯然离开。这次入长安不能说一点成效也没有,至少他与玉真公主建立了一定关系。玉真公主名叫李持盈,字玄玄,比李白大九岁,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妹妹。她与李白有两大共同语言:一是都热爱诗歌;二是都信奉道教。关于她与李白的关系,有很多传闻,最离奇的说李白是她的情人,而她的另一情人是王维,李、王二人是情敌,所以终生没有来往,而李白与杜甫、孟浩然关系都很好。
李白有一首写给玉真公主的诗,名为《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不管李白与玉真公主关系如何,反正八年后,李白在她的推荐下,又来到京城。这次唐玄宗对他隆重接待,“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这个官职李白只干了三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他平生唯一一次正式的官宦生涯。
综合众人分析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爱喝酒,二是太狂妄,三是与同僚关系很差;四是说了犯忌的话。让李林甫研墨,唤高力士脱鞋,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上去挺美,其实大悖生存之道。
本文不是揭李白的短,而是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古代讲究“为贤人讳”,即不提贤人的短处和过失。现代人则甚之,为贤人谀,即把子虚乌有的优点加在贤人身上。伟大人物的伟大只是体现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则如常人一样,也有常人的缺点错误。
我们最后介绍一下李白担任的供奉翰林是个什么官职。
唐代设有翰林院,供养各种才艺之士,包括吟诗作赋的文人、饱读经书的学究、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者,总之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统称为翰林。他们平时待在翰林院,随时等候皇帝诏用,所以叫供奉翰林,也叫待诏翰林。皇上赏月,有了雅兴,便诏令文人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诏令画匠作画留念等等。
偶尔,皇上也会询问他们一些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要他们起草些一般性文书(不是诏书),但从根本上说,他们的职责与政治没有关系。在宫廷中,他们因与皇帝有侍奉之便,所以关系较为密切,却没有什么政治地位。诗文待诏只是诸多待诏中的一种,其地位比其他待诏要高一些,表现优异者还会被重用到给皇帝起草诏书,享有政治身份,但几率很小。
真正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是翰林学士。这个工作相当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原先这个工作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做,唐玄宗即位后,一是为了削弱中书省权力,二是出于保密和效率的需要,便抽调朝廷其他部门中一些精通文辞、学识渊博的官员负责诏书起草工作。他们开始时也叫供奉翰林或待诏翰林,平时也待在翰林院,与原先供奉翰林或待诏翰林同处一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人才与杂流并处”。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正式将那些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执掌朝廷密命的供奉翰林或待诏翰林改称为翰林学士,并在原来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学士院,与原先的翰林院区别开来。从此,翰林学士们就在翰林学士院办公,负责政治决策、政治顾问与起草诏书工作。翰林学士权力很大,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他们分解了中书舍人的权力,也即分解了宰相的权力。因为中书舍人直接受命于宰相,而翰林学士则直接受命于皇帝,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官僚机构,所以翰林学士被视为皇帝私人的政治秘书和政治顾问,时人称其为“内相”。
翰林学士的设立是唐玄宗集中皇权的一个重要步骤,发展到后来,翰林学士,特别是他们的长官——翰林学士承旨,十之八九都是宰相的人选,可见这个职位何等重要。  
奇特的是,不仅供奉翰林或待诏翰林没有品级,就连翰林学士也没有品级,所以在唐朝官制中找不到它们。没有品级,就不是正式官职,就没有俸禄,就难以养家糊口。唐德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姜公辅、唐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白居易,都因为这个问题而请求皇帝另给他们封一个正式官职,以便拿到一份俸禄。
因而,李白担任的供奉翰林或待诏翰林不是官职,不清楚是不是和翰林学士一样没有俸禄。他若好好干,以他的才华,应该能升到翰林学士,虽然没有俸禄,却很有政治前途。
唐玄宗放还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却给诗坛献上一个伟大的诗人。
还是那句老话:李白是写诗的料,不是当官的料。他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过是他仕途失意时的愤激之言,不然他为何后来又投靠永王李璘并随其叛乱,还不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09
李白的诗歌给后人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但是,他的胸怀抱负和才气与他的境遇非常不匹配,受制于那个时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