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历史上有没有改过道?

如果有,请说明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18
我查了《中国水利史纲要》中有关古黄河的河道图,了解到:黄河历史上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最大规模的改道有5次。第四次发生在南宋建炎2年(1128年),金人南侵时,留守东京开封的杜充在河南滑县以西掘开黄河,使得黄河改道南泄掩护宋室南逃,阻止金兵。直至727年后的1855年,黄河水涨,在铜瓦乡决口后,第5次大改道,重新由山东入海。

黄河在历史上数十次改道,上千次决口,史书上有许多惊人的记载.

为什么改道?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下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第2个回答  2006-04-19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氾滥威胁,而因氾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阳、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主要时期为:
(1)公元前132——公元11年
(2)268——300年
(3)478——575年
(4)692——838年
(5)926——1028年
(6)1040——1121年
(7)1166——1194年
(8)1285——1366年
(9)1383——1462年
(10)1552——1637年
(11)1650——1709年
(12)1721——1761年
(13)1780——1820年
(14)1841——1855年
(15)1871——1938年
在谈到河南的黄河水患现状时,中科院地理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地理专家王守春介绍说,黄河这2000多年当中,改道一共1590多次,三年两决口,三年当中,就有黄河两次闹灾、泛滥。历史上,黄河,它的决堤、泛滥,1590次,其中多半都是在河南境内。到了北宋末年,在河南北部出现决口,使黄河由北流改为南流。自此之后,河南省频繁受到黄河灾害的影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4-18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氾滥威胁,而因氾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阳、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主要时期为:
(1)公元前132——公元11年
(2)268——300年
(3)478——575年
(4)692——838年
(5)926——1028年
(6)1040——1121年
(7)1166——1194年
(8)1285——1366年
(9)1383——1462年
(10)1552——1637年
(11)1650——1709年
(12)1721——1761年
(13)1780——1820年
(14)1841——1855年
(15)1871——1938年
在谈到河南的黄河水患现状时,中科院地理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地理专家王守春介绍说,黄河这2000多年当中,改道一共1590多次,三年两决口,三年当中,就有黄河两次闹灾、泛滥。历史上,黄河,它的决堤、泛滥,1590次,其中多半都是在河南境内。到了北宋末年,在河南北部出现决口,使黄河由北流改为南流。自此之后,河南省频繁受到黄河灾害的影响
第4个回答  2006-04-19
虽然知道改过好多次,但不如今天了解的详细.感谢以上回答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