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花钱的人是心理疾病吗?

如题所述

舍不得给自己花钱的人,表面看这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似乎是跟节约、贫穷、花不起钱有关。就本质而言,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行为是内心的折射,心病了,行为就会显示出相应的状态。

从生理心理学上剖析可以知道,当我们的神经第一次感受到某物时,就会留下一种经验,也就是留在我们神经上的细微痕迹。

比如一点曲调、气味、一个字的笔顺等等,会将一种未经表达的熟悉感觉植入到我们的意识中。

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同一种事物出现时,我们的意识就能辨认出那个感觉,知道那是同一个经验——这就是“趋向感受”。

这种趋向感受,可以被思想从内部去感觉和认知到。而我们的思想是有方向的,即使是那些看似突然发作、产生、随意而来的思想,也必然有一个主题,哪怕这个主题还尚未被我们用明确的语言和思维定义下来。

当一个人一直生活在非常艰苦非常缺乏物质和爱的环境下时,他/她的内心是紧张、紧绷并毫无安全感的。

而他的日常行为也往往围绕获取这些缺失而努力,但遗憾的是,大环境的匮乏并非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去改变的,有时候越努力越累,越得不偿失。

时代的灰一旦落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需要普通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拂拭。

所以,这种匮乏积累久了,就会像前面我们所说的趋向感受一样,使人做出行为上的反射——缺乏爱就会渴求爱,缺乏物质,就会在物质上对自己苛刻,明显特征就是舍不得花钱,喜欢存钱带给自己的安全感。

但有这种行为的人对自己的状态是不清楚的,且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内心出了毛病。

只要人一直处在匮乏的环境里,他/她就会条件反射似地做出相同的选择,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如此往复循环。

所以,环境刺激内心,内心产生决策形成行动,一个人无论是不肯给自己花钱还是对他人悭吝,都是出于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内心不健全,部分已经受损严重,无法修补。

道德感的束缚

道德感过于强,自我就会被压抑,也就导致自我变得比较弱小。

一个人如果道德感过于强大,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自我,就会变得十分虚弱,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1)给自己花钱,就是道德败坏、贪图享乐、生活奢靡的象征,是应该遭受谴责的。

当潜意识层面这样波涛汹涌时,意识层面却只是微风吹过而已。

所以当人意识到自己花钱的道德败坏感时,往往是潜意识层面的波浪汹涌的一点点反馈而已,是以“道德”为原则的超我不顾一切的表达和陈述。

(2)一给自己花钱,就会内疚,感觉愧对自己的父母。

这种情况很普遍的原因是,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平凡,而父母辈则更平凡甚至辛苦。含辛茹苦养大一个孩子,日子过成数米下锅的寒酸,父母又节衣缩食的供自己生活、读书。

当他长大后,开始为自己花钱的一刹那,就会本能地想到父母还在受苦,没有像自己这样幸福奢靡,那么内心就会有对父母的羞愧难当,认为自己这样不应该。

他们倾向于将自己原本平凡的生活需要,与改善父母的生活水平捆绑在一起,以消除内心道德感的束缚和指责。

所以,舍不得给自己花钱,可以说是“心病”的体现,必须从意识形态层面,去感知到这是一种病态,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

如果一个人经常舍不得为自己花钱,那么他往往也体会不到赚钱的快感和动力,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