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何不是东窗、南窗?

如题所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细细品读这首诗的用语,“西窗”似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汇,与"东窗"、"南窗"、"北窗"共构了"窗"意象的涵义。那么,这四面"窗"究竟各代表了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东"、"西"、"南"、"北"所蕴含的意义了。在古代封建社会,这四个方位与五行、时序与颜色都存在着观念上的联系。例如秋天的西风,春夏的南风。西方与五行之"金"相对应,我国的西部地区荒漠戈壁,如同一望无际的金粉金沙。而西部的恶劣气候更是如同锐利的金器般。李清照有"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之句,本意是"旧时衣"上用金线缝制的芙蓉图案由于磨损而脱落、稀疏。但叶嘉莹先生在解释这句词时则联系到该词的创作的背景,认为"金"更是代表了秋天的风,使得"菡萏香销翠叶残",一语双关的解释,甚是巧妙。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怀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发而涨满"秋池"。"西窗"的使用首先就满足了这种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

而在古代文学中,又有"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的文学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由此成为文人墨客乃至"秋闺怨女"多愁善感的季节:"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当初一段情秋,平分两地离愁"、"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天似乎格外会牵引起他们的愁绪。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发的愁,事实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4
因为古时候女性闺房的窗户,都是向西面开的,不会朝东,也不可能朝南方开,所以当时把女性闺房都比喻为西窗。
第2个回答  2020-09-24
"西窗"的使用首先满足了这种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发的愁,事实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
第3个回答  2020-09-24
在词汇上讲,西窗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汇。它的使用首先满足了人们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认为西窗与秋天的风相对应。西窗相聚就成了诗人在清冷秋色中关于故人怀念的畅想,这种借以抒怀的诗意,甚至传承到了当代。西窗一词有了如此的妙处,便舍弃了东窗南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