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小题2分,共10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 缒 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 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朝 济 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 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 以 鄙远 既东 封 郑敢 以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小题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C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是2004年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2、联想迁移法: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3、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4、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5、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C解释为“ :渡河”。
小题2:
试题分析:"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和句子."以"作连词,在用法上和"而"有许多相同点,有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结果、原因和修饰等,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分析可知,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
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例句为宾语前置,“有何厌”; D“有何陋”。ABC均为判断句:“…者”“ …也”“ …, …也”。
小题4:
试题分析: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
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认真研读原文可知①④⑤内容均不符合烛之武的人物性格。本文主要为了凸显烛之武的正面形象,体现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可知,C项中“把城池划过去后”错误,晋惠公并未给秦伯土地。
【参考译文】
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
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