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业技能脱离真实社会,会怎么样?

如题所述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看得见的专业领域的本事,还需要一些隐秘技能,就是把专业技能还原到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去。200年来的现代化,有一个总体的进程趋势,就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专业化提升了效率和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是有缺陷得。那就是专业化的思维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这个领域里人的视野,往往用自己行业里的惯例、逻辑,违背真实的社会场景和生活基础。

下面举两个统计学例子,统计学是一门专业的学问,但是一旦脱离真实的社会生活基础,也会出错。比如有一个犯罪研究专家,经过长期仔细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一大批刑事案件档案,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在酒吧殴斗致死事件中,85%的案件,先动手的都是那个最后被打死的人。这个数字公布以后,引起不小的舆论反响。大家互相告诫,看来在酒吧千万不要先动手和人打架。先动手的人,有很大概率最终会被人打死。很有说服力吧,但是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因为殴斗两方之中一方已经死了,档案中记录的只是活下来那个人的口供。和人在酒吧中斗殴打死了人,被警察抓去审问,换了谁,也会说是对方先动手挑衅的,所以记录下来的档案,当然是死者先动的手。专家在这个基础上做研究,无论专业水平多扎实,得出来的结论都是错的。所以,看统计学报告时不能只看数字,还要有相应的社会知识。否则,很容易被统计学欺骗。所以统计学的高手,往往不体现在专业水准上,而是丰富的社会知识。

另一个例子是,某一年印度某地发生宗教教派冲突,死伤众多。大量难民逃入了一座神庙,虽然暂无性命之忧,但缺吃少穿,急需外界援助。这个时候政府犯难了。如果直接派军队或官员进入冲突地区,就有可能激化矛盾。但难民急等着援助物资,怎么办?政府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委托当地的商人代为运送、发放救济物资,并承诺事后政府报销商人所有的花费。过了一段时间,宗教冲突总算平息了,逃入神庙的难民先后返家。事情过去,大家该算算账了。商人们把各项援助物资的账单上报政府,就等着政府报销发钱了。政府官员拿到账单一看,很明显这里面有水分啊。

印度政府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一个统计专家。专家知道,他不可能靠实地调查核实,来挤掉水分。冲突期间,一片混乱,冲突过后,人们都已经离开,就连难民的大致数量也没人能说清。专家能做的,只有仔细研究商人报上来的账单。后来,这位专家正是通过研究账单最终解决了问题,而且解决得各方都能接受,无话可说。他怎么解决的呢?

为了救助难民,商人送去了多种物资:食品、服装、药品、日用品等等,各种各样的账单大一堆。专家看来看去,找到了一种东西,可以作为核实商人真实花费的依据――就是盐。盐价格不高,总量不大,商人夸大虚报的动机不强烈,可以推测报上来的应该是真实用量。有了盐的真实用量,就可以反推出难民数量,这个精确度相对要高。因为盐人人必用,但用量却又少又稳定,人均每日几克而已,不会大幅增加或减少。知道了难民数量,再来评估食品、服装这些肯定会被夸大虚报的物资数量,就容易多了。而且,盐的数量是商人自己报上来的,他们只能认账。所以这位统计学家,运用了社会常识,解决了统计问题。因为盐有两个特点:一、人人都要用,但用量很小而且固定,二、有固定的产盐区,看完这两个例子,是不是觉得专业背后不一定真实,还得懂得运用生活常识去解决问题。喜欢就关注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