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蝗无论怎么也不会死吗?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蚂蝗是不死的生物,不说用刀砍啊或都什么了,就算是把它放进灶里面烧成灰以后,再放进水里,它仍然会活过来,这是真的吗?有什么根据啊?

  并非蚂蟥不会死。蚂蟥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盐。这是因为,在高盐分的环境下,它的体内平衡会被破坏,严重失水而死去。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在一条蚂蟥身上撒一勺盐,几秒钟时间内它就会在肉眼可视的情况下“融化”并死亡。

  蚂蝗一般背腹扁平,前端较窄,全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分节,前、后端的体节演变成吸盘。前吸盘较小,常常围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杯状,多朝向腹面。除棘蛭外,体的分节比较固定,表示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特异程度较高。
  蛭类是体节数目少而固定的唯一一类环节动物,因此它们比大多数的其它环节动物更加敏捷。体节数是通过计算神经节和侧神经支的数目而得知的。所有蚂蝗的身体都由口前叶加上33个体节,一共34个体节所组成。各体节用罗马数字I-XXⅪV表示(有时为了方便,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身体各部分包括相同的体节:头部6节(I-Ⅵ);环带前部3节(Ⅶ-Ⅸ);环带部4节(X-ⅪH);环带后部(或称躯干部、中央部)11节(XlV-XXlV);肛部3节(XXV-XXⅦ)和后吸盘7节(XXⅧ-XXⅪV)。由于构成后吸盘的7个体节难以区分,所以在叙述蚂蝗的节数时皆略去不计,仅提身体分27节。每个体节的表面又被横沟再分成几个体环。每体节分3环是基本的类型。有些蚂蝗的体节也有不分环或仅有2环的。但多数蚂蝗的体节由这3个体环(用a1,a2,a3表示)的再次分割而形成更多的环——6个环(b1-b6),还可以进一步分为12环(c1-c12)或24环(d1-d24)。惟多数蚂蝗只有a和b两组,有d组的蚂蝗为数极少。
  一般说来,体前端和后端各节的环数较少,自两端向中间,组成体节的环数逐渐增多。体中段的许多体节环数相等,如各节均分3或5环(也有更多的体环,因种类而异),这些体节称为完全体节。与此相对应,前、后端的其余体节称非完全体节。如果一个体节多于3环,则这3个原始体环的分割程度通常有不同:有的环进一步分割,有的不分割或较少分割。以医蛭为例,它的完全体节为5环,是由于a1、a3各自分割一次,a2不动,结果形成b1、b2、a2、b5、b6。各节中间的一环(a2)是感觉环,在这一环上有体节感觉器和侧神经的主支。
  蚂蝗有丰富的感觉器,各种不同类型的单眼、感觉突、乳突遍布全体。眼只是由许多位于色素杯之后的感光细胞组成。
  头部明显。眼在头部前端的背面,它们的数目、位置和形状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某些蛭类眼的数目和排列可能有变异。头部腹面的前吸盘可以很突出,或者仅是口周围的唇稍加厚而成。
  环带的表面有环带腺的开口。在生殖期,环带增厚并带有不同的色泽,此时易与身体其余部分相区别。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及雌性生殖孔各一个。雄孔在前,雌孔在后,相间数环。两孔相间的环数,通常在舌蛭科为2环,颚蛭目为5环,石蛭科为2—6环,甚至11环。也有两孔同在一个圆形突起上的,如宽身舌蛭。个别种类,如淡色舌蛭的雄孔和雌孔合为一个。
  中央部位是身体最大的部分,一般其背面呈弧状隆起,腹面较扁平。
  体的后端由7个体节构成后吸盘,这7节已合在一起,外表上无分节的痕迹。最后一节有肛门,称尾节。少数蚂蝗的肛门位于后吸盘中,但多数蚂蝗的旧肛门已封闭,而在后吸盘的紧前方产生一个新的背肛门来代替它,后吸盘是一个强有力的吸杯,运动和取食时少不了它。吸人畜血液的蚂蝗后吸盘尤其发达。
  蚂蝗一般通过体表进行呼吸,少数在体侧有吸呼器,如鱼蛭的呼吸囊(搏动囊)或鳃蛭的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4
不死是不可能的,任何的生物都会死的。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没有例外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盐和烟袋油,这在农村应该很多的,尤其是盐都有的是吧,用盐让它脱水时间长它就会死了。
第2个回答  2008-08-04
不可能的。你想如果它不会死的话,所有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拿到现在岂不是蚂蟥的天下了?楼上说的没错,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牛尿。
第3个回答  2008-08-04
就算是把它放进灶里面烧成灰以后,再放进水里,它仍然会活过来
用脑子想一下都知道不可能0......
第4个回答  2008-08-04
这是说,蚂蟥不会因为以上几种方式而死去。

生物界中,很多动物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自愈能力,并且能适应在人类看来及其恶劣的环境。蚂蟥就是这样的生物。它能在高温的环境下生存,并且在被砍断以后能很快自愈(这一点和蚯蚓很像)。

但并非说蚂蟥不会死。蚂蟥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盐。这是因为,在高盐分的环境下,它的体内平衡会被破坏,严重失水而死去。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在一条蚂蟥身上撒一勺盐,几秒钟时间内它就会在肉眼可视的情况下“融化”并死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